臥龍,永遠的彼日
-
新銳藝評 Review
從英雄輩出到帝國暮日
提到三國戲曲,你會想到什麼?是痛心不已的《失街亭》?義薄雲天的《華容道》?還是爾虞我詐的《群英會》?出乎意料,《臥龍》讓我們看到的,是殺聲震天背後的糾結柔軟,是英雄走下神壇後的脆弱無奈。這些歷史人物和我們一樣,在頭銜之外,還扮演著父母、子女、伴侶、朋友的身分,並且努力拿捏其中之平衡。 編劇陳健星慧心獨具地從第二代角度切入,再穿插著過去各個重要「彼日」來形塑角色劉備與諸葛亮的彼日在三顧茅蘆之時,此後兩人攜手同心,以復興漢室為目標;劉禪的彼日在父親託孤孔明,剛及束髮之年便擔起國家重任;諸葛瞻的彼日則為五丈原父逝,從此8歲雛子與生疏的父親,再難交流理解。 雖然「臥龍之子」諸葛瞻似是主視角,但小咪飾演的劉禪,才真正撐起第二代的主線。他一出場,諧趣十足的肢體加上擠眉弄眼,便吸引了全場目光;在諸葛瞻消極地自認是無才無能的廢物第二代時,他回說「你是在說你還是說我?」帶出極富幽默的弦外之音。在父子情的鋪陳上,劉禪比8歲喪父的諸葛瞻更展現了對諸葛亮的孺慕之情既嫌「相父」愛哭碎念,又在孔明離開後覺得頓失依靠;還在回憶與孔明相處時,刺激諸葛瞻「所以你是吃醋嗎?」
-
新銳藝評 Review
一部眾志成就的磅礡英雄史詩
以三國故事為題在傳統戲曲中多有搬演。2022年,國光劇團《武動三國她的凝視》,以女性視角看待三國的陽剛男子,運用電玩、漫畫等元素結合京劇。唐美雲歌仔戲團則是繼2012年《燕歌行》後,再次挑戰三國題材,《臥龍,永遠的彼日》則以「政二代」視角,關注諸葛亮父子兩代親情矛盾,交涉幾千年前的彼日與現代疫情生活的現實。 「政二代」視角再造英雄,人性思維演繹「斬馬謖」 身處後疫情時代的我們,世事無常緣滅,使人有更深層的向內追求。亦如蜀國的百姓,呼喊著「諸葛亮」,渴望「英雄再現」結束一切困境。但這英雄符號,在諸葛瞻心目中,卻是「缺席的父親」、「背負在身上的標籤」,顛覆「英雄」概念,突顯「缺陷」,打破英雄既定印象,形成「悖論」。 同樣身為「政二代」的劉禪,一句「老爸是英雄,兒子注定是草包」的戲謔,翻轉「龍生龍子,虎生豹兒」思維。而上半場結束在阻止姜維北伐,成功地將劉禪從扶不起的阿斗搖身一變成堅守蜀漢41年的一國之君。反觀諸葛瞻,雖難擺脫父親枷鎖,但最終仍繼承父志,戰死沙場。透過對照,以不同視角定義「英雄」。 本戲今昔穿插,藉由每位角色轉移敘事視角,使各個角色大放異彩。尤其「殺馬謖」一折,《失空斬》在戲曲舞台上已有一套程式語言,但此段則以當代人性思維重新演繹。編劇運用君臣之義,體現諸葛亮「北伐」的心境,編織馬謖罪名。畫面之初,讓觀眾誤以為大牢人影是馬謖,實則劉備,借劉備之口,將出征失敗罪名歸咎於諸葛亮;又以「殺劉封」之事,使其前後為難,必須下達「殺」令。此一新解,「揮淚」斬馬謖,補足內心糾結及角色動機,更讓妻子黃月英說出「變了!」一語,使「高風亮節」、「全為理想」的樣貌,提出人性自私的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