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德國權威劇場雜誌《劇場今日》(Thater heute)在第一頁刊登了一篇相當不尋常的文章,是來自英國和愛爾蘭387位作家聯名的一封公開信全文,批判以色列政府在加薩走廊對平民進行大規模的屠殺行為。
此公開信以〈不同意的觀眾 Unzustimmende Zuschauer〉為標題,借用了國際人權聯盟和國際刑事法庭以「同意的觀眾」一詞,描述許多前南斯拉夫公務員在內戰期間沉默看著軍隊對人民進行屠殺,這樣的沉默,在戰後被國際刑事法庭視為默許屠殺進行。如今,簽署此信的作家們則不願意對以色列在加薩進行的攻擊保持沉默。
此文描述,在2023年10月哈馬斯組織對以色列進行恐怖攻擊後,被定調為犯下戰爭罪和反人類罪,這點毫無疑問。然而,當以色列對加薩持續進行無差別大規模攻擊,使得每天數以百計的巴勒斯坦平民身亡,醫療人員、記者、婦女、孩童和身心障礙人士都成為攻擊目標、人道救援物資管道被切斷、巴勒斯坦累計死亡人數更超過6萬人時,「時至今日,我們也必須以種族滅絕、戰爭罪和反人類罪來描述以色列政府對加薩居民的持續攻擊」。
《劇場今日》刊登這封公開信的不尋常之處,在於它借用英國和愛爾蘭作家的文字,刺進了在德國最為敏感的政治議題:指控以色列政府大規模攻擊加薩走廊的行為是種族滅絕,是否算是反猶太主義言論?
在德國,非常有可能。
2023年11月,德國最大的當代攝影雙年展(Biennale für aktuelle Fotografie)策展人之一,來自孟加拉的Shahidul Alam,在展覽籌備期間於臉書上發表一則貼文,內容包括將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衝突與二戰期間猶太人大屠殺相提並論,並指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進行種族滅絕。在貼文發表隔天,雙年展的贊助單位集體撤資,再隔一天,主辦城市曼海姆市政府決定直接全盤取消2024年的雙年展,並且以違約方式立即遣散工作團隊,理由是策展人Shahidul Alam發表反猶言論。
大約在同一時間,德國各文化機構都收到了「上級指示」,表示受到公立補助的各項文化計畫不得透出「反猶色彩」,也就是,不得帶有任何形式批判以色列政府的言論,也不允許任何同理巴勒斯坦人民或是支持雙方和平協商的觀點。德國政府和許多德國人民將反猶的定義與批判以色列政府綁在一起,和二戰期間納粹屠殺猶太人有直接關聯,來自於對於過去先人犯下的巨大罪行的補償心態和罪惡感,也和二戰後至今德國與以色列締結的特殊外交關係有關。

2023年12月,柏林市政府發布了一項新政策,所有申請藝文補助的人都需要簽署一項「不反猶條款」,該條款旨在確保只向明確反對反猶太主義和其他形式歧視的藝術作品提供補助。
2024年1月,由不具名人士發起的一封致柏林參議院文化部的公開信,強烈反對此條款,信中寫道:「目前,所有批判以色列政府政策的聲音都被施壓、計畫資金被撤銷、公共平台被下架、而批判的意見則被完全排除在公共討論之外。」此信也提到在柏林的國際藝術家,尤其是聲援巴勒斯坦人民的藝術家,已面臨工作合約被取消及居留證到期後可能不被延長的擔憂,並在恐懼氛圍下自我言論審查,此條款的落實將會惡化所有的現況。而此公開信在網路上收集到的3千多個柏林視覺藝術界藝文人士連署簽名,後來被證實許多人是冒名簽署。
不過,這個「不反猶條款」因爭議過大及法律根據不夠牢固,而在發布數月後被廢止。儘管「不反猶條款」沒有繼續實行,藝文界對此議題噤聲的狀態並沒有因此改善,領取政府補助的藝術計畫和作品們依舊對此議題避而不談,或只表達以色列及猶太人一方的聲音,表演場館和藝術節也因此取消了許多中東裔藝術家的邀約,以減少不必要的風險,為了還能繼續領取補助而人人自危。在學界,相關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也被大專院校制裁。相反的,在沒有政府補助干預的社群媒體上,則呈現大量聲援巴勒斯坦人民的聲浪。
將近兩年來,這個敏感議題持續延燒,不只在文化藝術和社會政治領域,也影響到私人領域,有許多同事、朋友、情侶甚至家人之間因為對此議題立場不同而翻臉不認人。
然而,隨著衝突的時間愈拉愈長,加薩地區被摧毀的程度愈來愈嚴重,輿論風向開始發生變化。尤其是今年年初停火協議後,以色列仍然持續空襲加薩地區,並阻擋人道物資進入,使得德國人民批判以色列政府的聲浪日益高漲。原本在衝突剛爆發時無條件支持以色列的德國政府,也開始重新審視立場。2024年12月,德國外交部首次要求以色列解釋其對加薩的攻擊行為是否違反國際法。 2025年5月底,德國新任總理梅爾茨公開指責以色列軍隊過度使用武力,並對平民造成過度傷害。數月以來,新上任的聯邦議院各黨派的議員持續關注德國向以色列提供高達2.9億歐元武器援助的細節,因為人們擔憂德國武器被用在加薩走廊犯下戰爭罪。
於是在這個時間點,《劇場今日》的編輯用一封由3百多位英國和愛爾蘭作家們聯名的公開信,來表達自己對此議題的立場。他們沒有辦法用德國作家或劇場界人士聯名的公開信,因為,目前還沒有這樣一封公開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