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岱融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實踐與對話:台日藝評的環境與現況
本次講座緣起於今年國家兩廳院與「京都國際舞台藝術祭」(Kyoto Experiment)的合作交流計畫,由台灣藝評人余岱融赴日參訪Kyoto Experiment、日本藝評人山﨑健太來到台灣的秋天藝術節,希望透過交流活動開啟雙方藝評的對話。本次的講座的主題為「藝起聊聊吧:台日藝評人交流對談」,並由余岱融、山﨑健太進行對談,分享他們在兩個藝術節中看見藝評及創作實踐的不同樣貌。 希望改變的現狀:山﨑健太的藝術評論之路 首先由日本藝評人山﨑健太介紹目前日本藝術評論的現狀,他從10年前開始從事藝術評論,5年前則開始參與劇場的營運。在日本的藝術評論界,會經常針對一些少數族群的議題進行交流,例如性別、年齡,以及移民的身分認同等。這次參訪秋天藝術節,能有機會與台灣的劇團進行交流,對他來說也是十分珍貴的經驗。 山﨑健太提到,日本在藝術評論方面的媒體資源其實相當匱乏,尤其是針對「戲劇」的評論。目前主要有3本雜誌可以發表相關評論,第一個是《悲劇喜劇》(Tragedy and Comedy),它是日本最知名的藝術雜誌之一,曾經是每月出版的雜誌,現在則改為雙月刊。第二個為《La Teatro》,這本雜誌至今仍是純紙質媒體,目前是以月刊的頻率發行。最後則是由AITC Japan出版的《Theatre Arts》,出版的頻率為一年出版一本。 除了上述傳統的紙媒,還有一些藝術評論相關的網站,分別是Theatre Arts、Artscape及由京都國際藝術祭主理的SPIN-OFF。但真正以戲劇評論為主的其實只有Theatre Arts而已,即使如此,在2023年在此網站上關於戲劇類的評論也僅有13篇。雖然今年度的數據尚未出來,但目前大約有超過20篇。即使在數量上比起去年多,但以一整年度而言並不算多。第二個網站ArtScape,山﨑健太雖然也在此寫過幾篇表演藝術相關的評論,但它刊登的主要是美術相關的評論。由上述戲劇評論的發表數量及頻率來看,意味著在戲劇領域的評論,實際上幾乎沒有可供藝評人發表的地方。 因此,山﨑健太決定成立自己的評論平台,並將之名為「紙背」。《紙背》在實體雜誌與網路皆有經營,實體雜誌自2017年5月開始出刊,每期會介紹3個作品,每個作品都會有兩篇評論,以期提供不同的
-
焦點專題 Focus
以製作人之名:專業、美學與革新並存的文化思辯者
過去3年多,不論是全球化、國際COVID-19疫情,乃至世界各地的經濟困境和世代人才更替,表演藝術的生態環境及產製市場出現不少結構變動,面對整體環境從內到外的變遷,製作人如何持續發揮個人十八般武藝,與藝術家並肩開拓屬於未來的工作關係呢? 這次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也邀請到獨立表演藝術製作人與構作余岱融、聚思製造端總監高翊愷、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展人蕭淑文,就個人與藝術家工作經驗進行個案分享。 責任與能力:跳出製作人職能功能的單一思考 一開始,余岱融回顧ACPC第一屆曾對製作人角色和功能所下的定義:從文化領袖、策展人、構作等普遍的職能角色形容,到導師、守護者、「最後離開的人」等軟性側面描述都可以是製作人的形容詞。 他主要以個人過去與台灣馬戲團隊「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工作經驗,提出製作人一角跳出職位功能的單一思考,「有這麼多職位、角色可以來形容製作人,似乎也背負很多責任。但我認為相對於『責任』,製作人的關鍵能力是一種『Response-ability』(回應的能力)。」一個製作人在進入工作時,會先需要花時間去認識自身、合作藝術家或團隊,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動態,進而協助分析、辨認當中潛在優勢、限制等,再透過與藝術家或團隊日復一日的對話、相處,策略開拓出可能方向,最後透過製作人的統籌能力和創意整合資源、引導藝術家與團隊轉化出新的行動,發展出新的內容及創意路徑,甚至提出之於整個藝術生態突破性的觀點與挑戰,創造新的趨勢。 這3個步驟往往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的工作與對話過程。當製作人加入到團隊的時間有足夠長度,才有望能不斷從過程反問、破立和定位團隊的美學、能力、處境和觀念,甚或把製作人個人與團隊不全然相同的背景、價值、行業及國際視野攪碎混合到團隊的藝術行動當中,共同挑戰對內的創意能力、連結對外的社會角色公共討論,以藝術參與社會,也讓社會有途徑進入藝術。 流動性與平等:反轉製作與創作的主從關係 呼應余岱融的獨立製作人經驗,聚思製造端總監高翊愷也分享個人作為組織創意領袖及獨立製作人,如何以藝文團隊的民間組織定位,帶領一群藝術工作者(Art Practitioners)或創意製作人(Cre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