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製造》舞台演出現場。(Koen Broos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2025 NTT遇見巨人比利時紀錄劇場 柏林《柏林製造》

2025/12/12  19:30

2025/12/13~14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當人們買票進劇場時,會在意眼前看到的是真實還是虛構的嗎?這或許是比利時劇團「柏林」(BERLIN)(註)未曾想過卻被迫直面的命題。如同本劇故事主角看似是如今年邁的前柏林愛樂舞台經理弗里德里希.莫爾(Friedrich Mohr),卻在第一個一鏡到底的鏡頭就露了餡:鏡頭聚焦於老人,工作團隊卻不小心被暴露在鏡頭之中。

《柏林製造》以多螢幕影像、訪談片段與現場樂手的演奏,在團隊跟著莫爾走訪柏林街頭,跟著他一同追尋數十年來未能完成的心願:重建一場因為戰爭而未完成的音樂演出轉播。這部作品強烈、深沉、給人意猶未竟的好奇,也可能是憤怒。作品把歷史的裂縫、個人的遺憾與創作團隊的掙扎層層堆疊交織,讓觀眾不只看到記憶的再現,也透過作品反問自身,此刻在劇場裡觀看演出的我們,究竟真正想看到什麼?

《柏林製造》紀錄片畫面。(Gordon Schirmer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被當作政宣工具的柏林愛樂,在遭炸殘破的城市中演奏

要理解《柏林製造》,必須先回到1945年二戰尾聲。那時德國由希特勒統治,而被稱稱為「宣傳的天才」的宣傳部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則將柏林愛樂納入麾下。在政權搖搖欲墜、轟炸遍布的城市裡,柏林愛樂持續演奏,在逐漸崩壞的世界中維持最後一絲秩序。這種文化地位讓柏林愛樂處在非常矛盾的位置:一方面它聚集世界數一數二的音樂演奏家,是真正的藝術殿堂;另一方面,它卻被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與手段。

年輕的莫爾深陷於矛盾之中。他看著猶太裔樂手好友被驅逐,自己卻只能為了活命保持沉默。作為樂團舞台經理,他負責管理演出執行,因此僥倖不需要到前線抗戰。當樂團在一群斷手斷腳的傷兵面前演出,他更感羞愧,作為那群「不夠勇敢的人」之一,他的故事真摯動人,因為他代表戰爭中多數默默掙扎生存的人,背負著傷痛度過一生。《柏林製造》原先想帶給觀眾的,是透過這位老者,走過柏林街頭,看見這座城市的歷史痕跡。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柏林製造》舞台演出現場。(Koen Broos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為老人完成《諸神黃昏》轉播,但他的故事是真或假?

莫爾的夢想是完成1945年二戰尾聲柏林戰役中,未能完成的廣播演出。據他解釋,當時樂團分散在各處的防空洞或樂團成員住處的地下室中,期盼在炸彈落下結束生命之前完成演奏〈齊格菲的葬禮進行曲〉,卻因技術問題最終無法實現。於是劇團找到比利時歌劇芭蕾舞團(Opera Ballet Vlaanderen)、比利時廣播電台(Klara)等多方協力,試圖完成這場音樂會的轉播。電影和劇場工作者菲恩.萊森(Fien Leysen)則向德格里兹提議,拍攝記錄這個計畫實踐的幕後工作。

《諸神黃昏》講述愛、背叛、權力與毀滅,也象徵著新世界誕生前的終極破碎。作為華格納4部曲歌劇《尼貝龍指環》的最終章。其中〈齊格飛的葬禮進行曲〉廣為人知,這首樂曲象徵著一位英雄的殞落和對「諸神」時代終結的悲壯預示。希特勒自殺時,廣播裡播放的正是這首樂曲。演出通常需要至少數十名樂手以上的編制,要在7個不同防空洞演出,沒有指揮的影像作為節奏參考,更是難上加難。

當眾人正在克服重重難關之際,劇情卻有了意料之外的發展。劇團開始發現莫爾的「故事」似乎經過他自己的「加工」,計畫卻已經進行到覆水難收的進度。最後樂團如期完成盛大演出的轉播,看似完成夢想的莫爾,此刻他的表情卻令人難以分辨,究竟是真實的感動,還是虛假的扮演?沒有多做解釋,隨著〈齊格飛的葬禮進行曲〉樂曲結束,也留給觀眾無限遐想。

《柏林製造》舞台演出現場。(Koen Broos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記錄「柏林」的不同觀點與多層敘事,也探問觀眾何謂真實

紀錄劇場建立在「虛構的真實」之上,透過戲劇的轉化重新排列史料與文件,試圖探問何謂真實。《柏林製造》透過文獻和記錄影像的再現、現場音樂和舞台布幕疊影,各種劇場語彙交錯出多層結構的敘事,使觀眾不只看見莫爾的故事,也看見創作團隊的迷惘、矛盾和質疑。

《柏林製造》不只是在講柏林這座城市的人與故事,也在講柏林這個劇團的經歷。作為劇團「全新世」(Holocene)城市系列的最終章,彷彿總結了劇團20年來對「真實」的持續追問,並把這項追問推向更誠實、也更殘酷的深度。

作品沒有提供解答,而是把一個願望、一段歷史、一個人的罪與記憶攤開來,讓觀眾自己決定要相信哪一部分。當觀眾離開劇場時,可能會開始問自己:在虛構或真實之間,我真正想看見的,究竟是什麼?

註:劇團名稱取名為「柏林」(BERLIN),是來自劇團創始的作品圍繞著城市,首先以柏林這座城市為主,後續也到其他城市。因此劇團名稱雖然叫做柏林,但劇團工作語言主要為荷蘭語,駐地於比利時。劇團由伊夫.德格里兹、巴特.貝勒(Bart Baele)與卡洛琳.羅赫利茨(Caroline Rochlitz)於2003年共同創立,而德格里兹目前擔任比利時根特劇院聯合藝術總監之一。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1/27 ~ 2026/02/27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