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舞團
-
新加坡
年底各舞團紛推演出 展現現代舞的各種可能
接近年底,劇團製作緩了下來,為將來臨的一年養精蓄銳。除了野米劇場在年底推出每年一度的童話劇(pantomime),還有必要劇場在11月底為其編劇培育計畫「Playwrights Cove」的10位編劇提供平台,進行劇本演讀,呈現他們的新創作。 舞蹈演出則相當活躍。專業舞團「人.舞團」呈現了最新版本的《看不見的歸屬》。《看》於2018年首演,是慶祝舞團10周年而創作的舞作,由舞團藝術總監郭瑞文與台灣音樂家王榆鈞一起創作,作品曾參與了歐洲5個不同的藝術節。2024年版本的《看》有從前參演過的舞者們演出,也有新舞者的加入,舞者們都受過「人.舞團」發展出來的「空」身體訓練,於是觀眾不僅看到了「空」身體訓練如何在舞者身上「發酵」、也看到了一部藝術作品在不斷地錘鍊以後的「成長」。今年,《看》在新加坡演出後,就會到台灣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出,明年會在馬來西亞白沙羅表演藝術中心演出。 獨立現代舞組織「Sigma現代舞團」則在11月底濱海藝術中心新電信水濱劇院演出新作《Body History》。向來在黑盒劇場和非劇場空間進行舞蹈演出的Sigma舞團如今進駐中型劇院演出,《Body History》是2023年時,Sigma舞團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Resonates With Residency」藝術駐留計畫下創作的作品,創團藝術總監洪國峰也因此研發了一套相關的同名身體訓練「Body History」,以即興為基礎,為舞者尋找自身的身體經驗,以便更深層地接觸身體記憶與身體感受。在藝術駐留計畫下衍生出的作品,發展成了完整的演出,充分展示藝術家所需要的創作空間與時間,以便對其作品進行實驗與雕琢,才能呈現出完整的作品。而以「人.舞團」的探索為例,也證明了藝術作品必須用好幾年的時間去使之昇華。
-
2024「臺灣舞蹈平台」 本週末衛武營起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兩年一度的「臺灣舞蹈平台」今年邁入第五屆,以「身體,是一部舞蹈史」為策展主軸,擔任策展人的衛武營駐地藝術家周書毅自11月初即以工作坊、國際交流和呼應策展主軸的「舞蹈,是一部身體史」影像展開啟平台序幕,本週末則有五檔售票演出及五檔開放舞台的節目展演登場,屆時來自歐美亞各國傑出舞蹈藝術家齊聚高雄,共同探索舞蹈在人類生命歷程刻劃出的不同時代印記。
-
新加坡
面對艱困時代,兩現代舞團或停歇或自省存在意義
8月份,新加坡新典現代舞團(Frontier Danceland)呈現了告別之作《Milieu2023》,藝術總監劉美玉表示,舞團將繼續以「另一種步伐重新出發」。 由新加坡文化獎得主劉美玉與丈夫陳春寶一起創辦的新典現代舞團成立於1991年,在2011年轉型為專業舞蹈團。舞團曾參與許多國際舞蹈節,劉美玉也會邀請海外藝術家到新加坡進行跨國合作,曾受邀的編舞家有馬來西亞的朱智寬、駱素琴、台灣的王雲幼教授等。 新典現代舞團並不拘泥於單一舞蹈風格,他們1993年的作品《Crossover》就融合了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的舞蹈風格,搭配西方音樂與亞洲音樂演出。除了文化交融的嘗試,舞團也會對社會課題進行創作:2007年的舞劇《Something Wrong》就從美國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進行人性的反思。 新典現代舞團的結束,是新加坡舞蹈界的一個世代的終結。同樣在今年,「人.舞團」則慶祝創團15周年,以「15年來,我們為何在此?」作為周年慶主題,探討舞團在新加坡社會的存在意義。9月份,舞團舉辦了放映會,為2021年創作的數位作品《盤》添加新鏡頭,成了《盤:我們為何在此?》特別剪輯版。另外,其二團每年一次的展演「liTHE」,多年來為新銳編舞家提供平台,明年起則將轉為兩年一次來展現年輕舞者。年底,舞團將呈現新作《尋藍》,在戶外演出,以類似徒步導覽的形式,嘗試探索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世界各地,維持現代舞舞團依然是吃力的事。新典現代舞團在創立32年後決定以新形勢邁向未來,人.舞團則在團慶之時進行內省⋯⋯對當代舞蹈團及所有當代舞蹈愛好者們而言,自省與創新是他們時刻都在進行的事;而也許在最困難的時代,也是最需要現代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