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國際音樂節以雙屆呈現,演出科技歌劇《七日》
1998年創辦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藝術節,它的好在於有想法有使命感,並且堅持。體量雖比不上上海國際藝術節,卻更精緻有型;沒有烏鎮戲劇節依託著古鎮的嘉年華氛圍,只是和北京這個城市與人緊密相連,調劑出北京的古典音樂口味。今年的音樂節為了補足去年的疫情影響,以雙屆的姿態出現,9月22日開幕、10月15日閉幕,24天演出25場;主題關鍵詞中的「青春」「未來」「態度」正好體現了音樂節的理念,它在乎的是現在與未來,除了對年輕音樂家的提攜外,更突顯的是對當代作品的熱情擁抱,不畏先鋒、新銳,具有實驗性的作品,這一點它比著力展現當代創作技法與效果的現代音樂節有更溫暖的現代性。
北京國際音樂節對歌劇演出情有獨鍾,除了歐洲經典歌劇,中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更是一大亮點。歷年來委託或演出的作品有郭文景《夜宴》和《狂人日記》(2003)、溫德清《賭命》(2004)、周龍《白蛇傳》(2010)、葉小綱《詠別》(2010),陳士爭導演的新國劇《霸王別姬》和音樂劇場《趙氏孤兒》(2018),王斐南的沉浸式歌劇《奧菲歐》(2018),杜韻的《天使之骨》(2019)等。今年最受矚目的是郝維亞的科技歌劇《七日》(2021年上海首演)新製作,以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博弈為引子,擴展觀眾的想像力並思考我們的未來處境。
中國歌劇的發展一直停滯不前,主因在於大量的主旋律紅色歌劇以國家項目為名產出,擠壓了真正具有藝術價值作品的演出空間。北京國際音樂節所演出的這些歌劇作品有別於主題與形式單一的主旋律紅色歌劇,在內容與舞台製作上都展現出豐富多樣的生命力,且多具個性與實驗性,讓人慶幸中國歌劇發展的契機與命脈仍在。
文字|王泊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