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en Gosselin
-
巴黎
財匱力絀下的新人上陣 朱利安.戈瑟蘭接掌奧德翁劇院
今年6月,法國文化部宣布由新銳導演朱利安.戈瑟蘭(Julien Gosselin)承接布隆胥韋(Stphane Braunschweig),擔任國立奧德翁劇院(OdonThtre de l'Europe)總監。這個導演世代交替的現象揭露法國民眾劇場當前的經營困境,也突顯舞台美學的變化。歐洲劇場重鎮將不再只是搬演經典文本,反而迎向兼具文學性和感官性的嶄新時代。 財殫力竭的劇院 去年12月,布隆胥韋投下震撼彈,宣布離開掌管8年的奧德翁劇院。投入經營公立劇院30年來(註1),布隆胥韋從未陷入藝術堅持和經費短缺的兩難困境。面對疫情後的通貨膨脹、工會要求調漲薪資,劇院每年虧損近200萬歐元,但文化部的額外補助,加上83%的售票率讓劇院勉強營運2年。然而,當他在編列2024年的預算時,他發現已經沒有任何餘額足以挹注藝術創作(註2),因而決定不再續任。布隆胥韋的決議突顯法國公立劇院結構性的問題:文化部一再要求劇院降低營運及製作成本、提高票價,但這卻背離民眾劇場追求藝術性及親民性的原則。
-
巴黎
不想坐好看戲?請上台解放身體!
疫情過後,歐陸表演藝術界一掃社交距離的陰霾,邀請民眾與表演者共享舞台體驗。今年秋天在巴黎演出的3部作品以不同方式,讓觀眾選擇被動觀看或主動參與,營造出多元且豐富的觀演關係。 法國新銳導演戈瑟蘭(Julien Gosselin)的新作《滅絕》(Exitinction),一開場就讓人覺得誤闖夜店。舞台中央的DJ播放著節奏強烈的電子音樂,側台也供應免費啤酒,觀眾可以自由穿梭台上、台下,像是遊走於舞池與包廂之間.經歷了長達半小時的銳舞派對,觀眾才從碩大的螢幕上看到表演者躋身於熱舞群眾之中,揭開這場末日寓言的序幕。戈瑟蘭巧妙地把參與觀眾化為背景,形塑作品要傳達的墮落感與電影美學。 德國女導演蘇珊娜.甘迺迪(Susanne Kennedy)則邀請觀眾一同挑戰半世紀前的經典歌劇《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不同於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融合復古風格與超現實意象,導演與視覺藝術家Markus Selg營造出橫越遠古社會和未來文明的儀式.長達3個半小時的演出中,觀眾可以任意登上旋轉舞台,近距離欣賞歌隊表演和投影裝置,沉浸在真實與虛擬交融的宇宙。導演透過人工化的美學創造出炫目又迷幻的感官效果,帶領大家邁入人類世的不確定感。 以《優雅的印度諸國》(Les Indes galantes)聞名的街舞編舞家Bintou Dembl在《G.R.O.O.V.E.》中帶領觀眾遊走於龐畢度美術館,透過吟唱、電影、裝置、街舞的多元交融,體現跨文化的魅力。劇末,舞者請觀眾一起上台、重複相同的姿態與律動。演出不僅瞬間成為嘻哈派對,更宛如一場集體的街頭運動.Bintou Dembl透過鼓動的節奏勾勒出群體狂歡的氣氛,建構出集體行動的壯觀場面與震撼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