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京看話劇
-
北京
出版評論文集 匿名劇評「北小京」13年後終現身
4月1日晚上,北京石景山的郎園,匿名了13年的北京戲劇評論者北小京本人現身,也為她從2012年2月23日至2023年底發表的劇評文集《北小京看話劇》辦了新書發表會。北小京就是孟丹峰,一位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從事演員、編劇和導演工作的戲劇專業人士。這13年來,孟丹峰女士每一篇劇評都是堅持自費購票,以自己的專業說自己所見所感,就文字的品質來說,堪稱戲劇評論文章的典型。花錢買票、說真話,看似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是在戲劇圈裡的人都知道:「在我們的時代裡發出獨立的聲音並非易事,卻又是多麼必要!」所以「眼看著虛假的恭維即成燎原之勢,我心中的戲劇之光不允許我苟同,不能夠再沉默下去!」但獨立發聲必要,匿名則更有現實的必要。 這13年來,北小京和她的劇評經常是北京戲劇圈津津樂道的話題,一方面是北小京隱藏得夠深,從不回應對她的誇讚或謾罵,也從不在網路上的紛爭中出現,「北小京猜想」成了一種樂趣;再者,北小京的劇評總是引發討論與爭執,例如2016年5月2日〈《審查者》─給鼓樓西劇場的一封信〉,直陳「直面戲劇」(in-yer-face theater,另譯直面劇場)的本質與鼓樓西舞台表達之落差;2024年5月19日的〈《日出》─不要讓明星幹掉藝術家〉,批評金星一人跨了編(舞)、導、演三種身分,卻端著明星架勢,看輕了舞台演員表演的魅力。被北小京點名批評過的戲劇圈大佬不在少數,被批評自然心裡不舒服,動用各種人脈關係想找出誰是北小京,但北小京的匿名行動是冷戰時期雙面間諜以來最偉大的成就,讓她只要直面作品本身,而不被作品之外複雜的人際關係糾纏。在北京,批評者肯定是孤獨的,「很多人批評我過於犀利,呼喚我做戲劇人的朋友、知己,因為他們是脆弱的。我想說的是,『北小京看話劇』從註冊的那一天開始,就決定不與任何人做朋友,隱身是為了褪去你和我身上的標籤,我們就藝術談藝術,我們不交換脆弱。」
-
北京
從自動失語到眾聲喧嘩 自媒體帶來的表演藝術評論生機
疫情後,中國的表演藝術活動報復性地復甦,演唱會、音樂節、音樂劇、沉浸式戲劇、演藝新空間等等演出層出不窮,但在繁華的表面下卻問題重重。首先,商業性太重,熱錢急進急退,演出節目此起彼落,看起來很多,值得看的卻不多;二者,靠政府文旅政策一窩蜂興起的演藝新空間,以為只要抓住流行的沉浸式觀演就能成功,去年年底掛牌至今不到一年,大多數就面臨內容無以為繼的窘態;三是創作(或引進)、製作、演出的繁忙確實讓表演藝術界快速地轉動起來,但一直以來欠缺的健康評論生態,使得表演藝術界浮躁有餘,沉澱無方。沒有沉澱就沒有反思,沒有反思自然就無從改進,更侈言烏托邦了。 如果說疫情之後是表演藝術的爆發期,2010至2018年或許可以說是表演藝術的奠基期,許多理想與想法在這段期間被試驗、被試煉,創作的創意發展,製作的規範化,演出市場的規整,試驗的場域就在北京。如同演出活動,表演藝術評論看似豐富,實則一貧如洗。傳統紙媒或專業的學術期刊至今仍有評論版面,但是始終迷信所謂的專家學者,在學界人際關係複雜的情境下,好一點的避重就輕,儘量讓批評不到位,免得傷人;差一點的則極力吹捧,相互拉抬。專家學者自己承認這是「自動失語」,且成為常態,時代變化,但這種失語狀態卻依然故我。網路時代則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創造一般人能夠發出自己聲音的機會,使得觀眾不再是單純的資訊接收者,他們可以發言、互動、參與,甚至成為評論的評論,成為訊息傳播過程的一個元素,成為事件的一部分。自媒體評論大量出現,專業度自然參差不齊,然而這種野蠻生長所形成的「眾聲喧嘩」與此前的「自動失語」狀態相比,仍讓人對未來的發展存有一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