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z Liszt
-
焦點專題 Focus
「在那遠方,你們走不到之處」:華格納的《羅恩格林》(上)
在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整體歌劇創作中,《羅恩格林》(Lohengrin)有著承先啟後的地位。雖然它一般被視為作曲家最後一部浪漫歌劇,但在音樂結構上,如同其後的作品,《羅恩格林》已是很清楚地以一幕、一景為單元寫成;在戲劇層面上,大量的群眾場景、人物的互動則依舊不脫19世紀法語大歌劇(Grand opra)的樣態。另一方面,寫作《羅恩格林》到首演期間,華格納由德勒斯登宮廷樂長到流亡他鄉,是其人生的一大轉捩點。 從構想到首演:歷史與命運的交錯 應在1841╱42年間,華格納已接觸「羅恩格林」相關題材。在完成《唐懷瑟》(Tannhuser,1845年首演)後,他於1845年夏天開始寫作劇本,於1848年4月28日完成總譜。1848年9月22日,為慶祝德勒斯登宮廷樂團成立300年,華格納在宮廷劇院音樂會安排演出《羅恩格林》選曲,為第1幕由傳令官宣布決鬥開始至該幕結束,由其親自指揮。全劇原計劃於德勒斯登首演,準備工作都在進行中,卻因華格納同情革命的行動,為避免被捕,他於1849年5月9日離開德勒斯登;一週後通緝令發佈,《羅恩格林》首演計畫自然付諸流水。1850年4月,華格納寫信給在威瑪的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請求他設法安排該劇演出。李斯特一本大力支持華格納的立場,於同年8月28日,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101歲生日當天,在威瑪指揮該劇首演,並撰文大力推薦這部作品。(註1)華格納自然想親身參與首演,但被李斯特鄭重警告並嚴厲拒絕。華格納未能在場體驗作品成功的首演,是他生命裡的一大憾事。1871年11月1日,《羅恩格林》在波隆那(Bologna)演出,是華格納第一部在義大利被演出的作品,相當轟動,不僅掀起年輕一代義大利作曲家的華格納風潮,也影響了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之後的創作。次年,華格納獲頒該市榮譽市民的頭銜。
-
藝@書
鋼琴的承傳與記憶:從黃金年代的輝煌到歷史錄音
鋼琴藝術的發展是人類史上的珍貴篇章,每一位偉大的鋼琴家,無不在歷史的洪流中承襲前人的智慧,並透過自身的演奏詮釋,為後世留下不朽的印記。代代相傳的師承關係如同音樂的血脈,將古典傳統與現代創新緊密相連,而歷史演奏則為我們提供了不同時代風格的珍貴窗口。在這些音符與鍵盤交織的世界裡,鋼琴家不僅是技藝的傳遞者,更是音樂精神的守護者,他們的足跡和成就塑造了我們今日的文化珍寶。經過漫長的撰文、蒐集及研究,鋼琴家葉綠娜整理出《黃金年代最偉大的鋼琴家從優雅不羈到精緻客觀》一書,橫跨18世紀以降、100多年間偉大鋼琴家們的演進歷史與承傳,為現代鋼琴演奏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文獻。 書中文章的兩個主要來源,一是葉綠娜與夫婿魏樂富(Rolf-Peter Wille)從1996年起在台北愛樂電台共同主持「黑白雙人舞」節目,介紹全流鋼琴專輯與錄音,分享他們對鋼琴音樂深刻見解的內容。透過廣泛的資訊搜尋,為聽眾帶來珍貴的歷史錄音和演奏風格介紹;二是兩人從2007年起為《PAR表演藝術》雜誌撰寫「四手聯談」專欄,其中包括了他們對音樂、演奏及教育的見解。多年來,他們不僅豐富了聽眾的音樂知識,也見證了鋼琴藝術的承傳與發展。 此書開宗明義指出,20世紀鋼琴家的承傳幾乎源自於李斯特(Franz Liszt)與雷協悌茲基(Theodor Leschetizky),前者在德國威瑪(Weimar)教學,後者則是在維也納與聖彼得堡,兩位鋼琴名師可說是現代鋼琴彈奏的「祖師爺」。在約莫1890年到1920年間的德奧地區,那段以演奏教學與作曲合一的時代,是個「鋼琴黃金年代」。葉綠娜表示:「早期沒有錄音,直到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後,才開始有鋼琴家的演奏聲響留下,後來轉錄到LP,經過愛樂者的收集,才讓後世能夠從歷史錄音中認識當時的彈奏風格。」 魏樂富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科技愈來愈快速,但彈琴速度卻愈來愈慢。」葉綠娜則回應:「演奏時,我們常常思考著該怎麼彈?」然而有了歷史錄音,就可以了解李斯特當初創作的意念及樂思,「畢竟他的學生跟他上過課。」然而她也認為:「每個樂曲隨著時代有所改變,不可能完全回到從前的演奏法,不過至少可以從認識歷史中,再自我驗證。」為此,書中每個章節都有「歷史錄音之比較」,讓讀者能夠從中參閱。 最珍貴的是在書末的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