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是一種以運動揭示烏托邦的藝術,小丑將自身的痛苦轉化為笑聲,自日常的邏輯逃逸,忘卻集體的苦難;特技演員以超乎人類的意志,解放恐懼與驚愕,讓冒險成為一種幻象。雖然馬戲擁有暫時中斷現實的力量,它並不與社會脫節,更不會對其殘酷無動於衷,因為浪漫的巡演夢想總伴隨著嚴苛的處境。
由巴西社會服務機構 Sesc 主辦,今(2025)年8月份在聖保羅(São Paulo)登場的第8屆 CIRCOS — Sesc 國際馬戲藝術節(CIRCOS — Sesc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rco),正回應這樣的矛盾張力。它的策展主軸聚焦「聆聽、記憶與抵抗」,既尊重馬戲作為傳統藝術的歷史,也鼓勵藝術家以自身的文化背景、性別、種族與土地為養分進行創作,展示當代馬戲的複數性與生命力——文化多樣性被視為創造的力量,非主流的聲音與美學在此找到空間,瓦解傳統敘事。
為期17天的活動,匯聚來自巴西及阿根廷、法國、南非等國共 24 個團隊與藝術家,帶來40個作品,邀請觀眾見證,馬戲如何消弭,跨越社會的、文化的、身體的,以及最根本的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地域邊界:當非洲馬戲成為舞台中心
在全球的表演藝術網絡裡,非洲長期被視為邊陲,缺乏資源、巡演網絡有限、基礎設施不如歐美完整,使得非洲團隊鮮少成為國際焦點。然而本屆藝術節卻讓這片「邊陲」成為核心,來自莫三比克、南非、幾內亞等地的馬戲作品,占據主要舞台。
《馬布多.莫三比克》(Maputo-Mozambique)源自於 2011 年法國導演托馬斯.蓋里諾(Thomas Guérineau) 在莫三比克發起的一項雜耍訓練計畫,2013年首演至今已巡演超過300場。致力於「音樂性雜耍」的蓋里諾 ,邀請當地表演者從身體的直覺與自由狀態出發,他們用雜耍球、棒擊鼓,以腳踏地板、用手拍打身體,讓隨手可見的塑膠袋發出聲響,再加上不間斷的人聲吟唱,交織成引人入勝的氛圍,時而像是儀式,時而近似街頭即興。透過聲音的引領,我們走進莫三比克的日常場景,音樂、身體、律動和節奏,層層堆疊出南非的文化傳承與記憶。
來自幾內亞的猴麵包樹馬戲團( Circus Baobab)是非洲少數具備當代馬戲美學的社群型態創作團隊。作品《她們的歌》(Yongoyely)靈感來自幾內亞獨立運動女英雄姆巴利亞.卡馬拉(M’Balia Camara)。演出由6位女性與3位男性同台,他們扛著當地木材製成的長杆,看起來細而柔韌,卻難以折斷。表演者交替攀爬、支撐彼此,當木條彎曲時,觀眾幾乎屏住呼吸,卻又看見它始終沒有斷裂。這個意象呼應了非洲女性在社會中的處境:被視為脆弱,卻在現實中展現出持續抵抗的韌性,也讓女性藉由馬戲語彙,重新書寫社會角色的主體性。
階級邊界:用社會馬戲改變人生
今年藝術節的另一個標誌特色是「社會馬戲」(Circo Social)。位於巴西東北部累西腓(Recife)的伯南布哥馬戲學校(Escola Pernambucana de Circo) 成立於 1996 年,致力於透過馬戲教育改變弱勢族群的生活。每年有數百名來自貧困社區,生活在高風險環境的兒童與青少年參與課程。學校不僅提供專業技巧訓練,更將馬戲視為社會轉化的工具,一種促進自尊、紀律、集體合作與社會包容的方式。
伯南布哥馬戲學校孕育而出的馬戲團「Trupe Circus」帶來作品《賽恩斯馬戲》(Circo Science),承襲已故音樂家席可.賽恩斯(Chico Science)的精神,拋出問題:「如果他還活著,他會為累西腓的邊緣社群捍衛什麼?」演出結合竹高蹺、金屬結構與影像,構築出既像紅樹林又如城市高牆的場域。表演者在晃動的平衡中前行,呼應邊緣群體的不穩定處境;投影則在河口、貧民社區與城市夜景之間切換,揭示都市的矛盾。音樂以賽恩斯的經典曲目混音為基底,融合放克、嘻哈與電子聲響,與雜技動作互為對話,釋放出抗爭的能量。
相較於《賽恩斯馬戲》的批判性,《莫亞》(Moya)則以溫暖而鼓舞的方式,展現社會馬戲的另一種面貌。南非開普敦的齊普扎普馬戲團( Zip Zap Circus),自 1992 年成立以來,一直透過馬戲教育為弱勢青少年創造機會。《莫亞》在祖魯語中意為「靈魂」與「生命氣息」,取材自街頭青年特隆皮(Trompie)的真實故事:他曾經漂泊無依,直到進入齊普扎普,才找到歸屬與方向。演出充滿強烈張力與色彩,雜技、拋接、空中飛人與現場音樂無縫交織;舞者腳踩膠靴,踏出來自礦工文化的膠靴舞(Gumboot)節奏,隨後又轉為快速而熱烈的潘祖拉舞步(Pantsula)。觀眾彷彿走進開普敦街區的慶典,真切感受到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倡議的「彩虹國度」(Rainbow Nation):一個由差異組成、卻能彼此共存的社會縮影。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國際馬戲藝術節(二)從老去與酷兒的異質身體 到敘事與空間的邊界〉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國際馬戲藝術節(三)以馬戲為核心的社會改造計畫—訪策展人瑪麗娜.贊與娜塔莉.卡明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