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藝術的發展是人類史上的珍貴篇章,每一位偉大的鋼琴家,無不在歷史的洪流中承襲前人的智慧,並透過自身的演奏詮釋,為後世留下不朽的印記。代代相傳的師承關係如同音樂的血脈,將古典傳統與現代創新緊密相連,而歷史演奏則為我們提供了不同時代風格的珍貴窗口。在這些音符與鍵盤交織的世界裡,鋼琴家不僅是技藝的傳遞者,更是音樂精神的守護者,他們的足跡和成就塑造了我們今日的文化珍寶。經過漫長的撰文、蒐集及研究,鋼琴家葉綠娜整理出《黃金年代最偉大的鋼琴家——從優雅不羈到精緻客觀》一書,橫跨18世紀以降、100多年間偉大鋼琴家們的演進歷史與承傳,為現代鋼琴演奏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文獻。
書中文章的兩個主要來源,一是葉綠娜與夫婿魏樂富(Rolf-Peter Wille)從1996年起在台北愛樂電台共同主持「黑白雙人舞」節目,介紹全流鋼琴專輯與錄音,分享他們對鋼琴音樂深刻見解的內容。透過廣泛的資訊搜尋,為聽眾帶來珍貴的歷史錄音和演奏風格介紹;二是兩人從2007年起為《PAR表演藝術》雜誌撰寫「四手聯談」專欄,其中包括了他們對音樂、演奏及教育的見解。多年來,他們不僅豐富了聽眾的音樂知識,也見證了鋼琴藝術的承傳與發展。
此書開宗明義指出,20世紀鋼琴家的承傳幾乎源自於李斯特(Franz Liszt)與雷協悌茲基(Theodor Leschetizky),前者在德國威瑪(Weimar)教學,後者則是在維也納與聖彼得堡,兩位鋼琴名師可說是現代鋼琴彈奏的「祖師爺」。在約莫1890年到1920年間的德奧地區,那段以演奏教學與作曲合一的時代,是個「鋼琴黃金年代」。葉綠娜表示:「早期沒有錄音,直到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後,才開始有鋼琴家的演奏聲響留下,後來轉錄到LP,經過愛樂者的收集,才讓後世能夠從歷史錄音中認識當時的彈奏風格。」
魏樂富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科技愈來愈快速,但彈琴速度卻愈來愈慢。」葉綠娜則回應:「演奏時,我們常常思考著該怎麼彈?」然而有了歷史錄音,就可以了解李斯特當初創作的意念及樂思,「畢竟他的學生跟他上過課。」然而她也認為:「每個樂曲隨著時代有所改變,不可能完全回到從前的演奏法,不過至少可以從認識歷史中,再自我驗證。」為此,書中每個章節都有「歷史錄音之比較」,讓讀者能夠從中參閱。
最珍貴的是在書末的附錄上,還有「鋼琴家著名演奏歷史錄音列表」,這是書中各章裡所提列的相關曲目,由葉綠娜精選出的錄音版本,讀者只要掃QRcode,就可以搭配內容一起聆聽。葉綠娜說:「很多鋼琴家都是當年的明星,就像波蘭前總理帕達瑞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是那時候很受歡迎的鋼琴家,我也將它放進去。」這是一部在1937年的黑白電影,片名為《Moonlight Sonata》,鋼琴家在裡面彈琴,旁邊還有人跳小步舞曲。「當時沒有網路,為了做節目花了很多時間找,現在想看就方便多了。」
除了上述內容外,書中還有在各地做過的專訪,例如在紐約採訪葛拉富曼(Gary Graffman),除了談音樂,也談他對中國文化的狂熱與專精;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n)第一次來台灣時,訪問他談波蘭歷史傳統鋼琴家,也談了他自己的親身經歷。還有與德慕斯(Jorg Demus)以「對談」模式進行的訪問,得知後者小時候每兩三個禮拜就要練一個貝多芬的奏鳴曲來累積曲目,也影響了魏樂富及葉綠娜作為老師培養學生的方式。而書裡也放進兩人的同學、德國漢諾威音樂大學教授暨鋼琴家葛茲克(Bernd Goetzke)寫自己與鋼琴家米開朗基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學琴的經驗與訪談。
「在教學中,察覺到很多孩子對於歷史名人是沒有聽過的。」葉綠娜感慨:「原因是『記憶太淺』!」確實,若缺乏對師承脈絡的了解,便無法真正體會藝術的深度與價值。因此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是教科書,可供音樂學子們作為參考資料,幫助他們深入理解藝術的歷程與發展。畢竟,藝術的專業正如她所說,「並非憑空出現,而是一步一步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