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彎動物園
-
舞蹈
重回NaLuWan
表面上看,《排彎動物園》無疑是個漂亮又浪漫的作品,卻是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企圖以白色的純潔與時尚櫥窗的美學為糖衣,妝扮他面對傳統的態度、對當代處境的揶揄;用夢境和戲謔玩笑的籌碼,換得詮釋文化的空間。 標題:X.動物園.烏托邦 《排彎動物園》從名稱就高調宣示著巴魯的創作意圖:少了三點水的「彎」,是排灣嗎?供人觀賞的「動物園」,則以人為展示、非自然景觀,回應了原民文化的觀光化,最早可以溯自百年前日本殖民時期在倫敦萬國博覽會「人類動物園」裡的台灣原住民村。而英文名稱似乎說得更直接,"Xaiwan Utopia"裡的「X」,可以是排灣(Paiwan),是台灣(Taiwan),也可以是任何某一族群的名稱,包括你我,呼應節目單所言「關於去標籤的觀看方式」;而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Utopia」烏托邦,又恰恰暗示著「現實」往往處在月亮隱藏的另一面。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蒂摩爾古薪舞集舞蹈總監X雲門資深舞者
巴魯.瑪迪霖X黃媺雅 再一起跳一次,我們都準備好了
科班出身的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年少時期都在台北渡過,在北藝大建立西方身體與舞蹈的認知,也是在這裡認識了舞者黃媺雅。他憶起第一次見到媺雅的那天,笑說腦中直接浮現高手,「我對高手的定義是,有一種線條跟狠勁,就是我對媺雅的第一印象。」而媺雅回憶起巴魯,直言他就是個小鋼炮,「個子小小,彈跳力超好,又很會帶動氣氛。」兩人既是舞蹈系4年的同學,也是室友,更是畢業舞展合作的編舞與舞者,有著一個眼神就能get到彼此的默契。
-
蒂摩爾古薪舞集《排彎動物園》 文化塑造中尋找自我回歸與重生
當傳統成為動詞,當排灣的靈魂轉了彎;當文化不再是靜態展示,當已知的秩序開始轉彎,未來會成為何種樣貌?作為以排灣當代為主體性的職業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近年帶著作品走遍歐洲,或巡演或駐村,踩著傳統的腳步,近距離體感國際現況,看著烽火四起、悲歡離合,編舞家巴魯.瑪迪霖不想讓眼底的關懷停在視覺暫留,他要透過創作,將大家帶往沒有秩序、只有浪漫的劇場烏托邦《排彎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