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Focus
「在那遠方,你們走不到之處」:華格納的《羅恩格林》(下)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1903-1969)在他的《試論華格納》(註1)一書中,由不同角度出發探討華格納其人其作品,並批判其歌劇創作,對20世紀後半以降的華格納研究有著指標性的影響。在〈色彩Farbe〉一章裡,阿多諾以罕見的語氣高度讚誦華格納的「配器藝術」前無古人,他使用樂器有如畫家使用顏料,自行調配出需要的色彩,用以作樂。阿多諾並引述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的話語,稱華格納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其個別的配器風格,亦即有其獨特的「樂團」,既使在看似風格統一的《指環》裡,4部作品亦各有其聲響個性。阿多諾清楚指出,「配器師」華格納的「樂團藝術」始於《羅恩格林》,如同史特勞斯的建議,初學者要好好學習該劇「精細的木管混合方式」。透析《羅恩格林》前奏曲,即可明白阿多諾的讚嘆。
《羅恩格林》前奏曲的聲響結構
《羅恩格林》前奏曲開始的4小節在A大調和弦上展現一個沒有時空感覺的聲響。其手法為將樂團分成3組:4部小提琴為一組、兩支長笛與兩支雙簧管為一組、4支拉奏泛音(Flageolett)的獨奏小提琴為另一組,3組以不同的時間先後進入。因著重疊進來的方式,各組個別開始的時刻被遮蓋掉,這亦是這幾小節音樂結構的原則,要壓抑製造出聲響的樂器本身的特質。之所以選擇A大調之原因應在於小提琴拉奏泛音效果的技術條件,A大調亦是《羅恩格林》的調性。接著,在一個完全由高音、沒有低音的聲響帶構成的光環中,小提琴呈現了聖盃動機。藉著和聲手法,讓音樂上的時間結構得以維持在飄蕩狀態;阿多諾稱其為「時間魔幻的停滯」。
當木管群進來時,首席長笛、首席雙簧管和首席單簧管組成一個混合聲響,抹去個別樂器的音色特質。在木管樂器之後是一個由中提琴、大提琴及法國號完成的混合聲響;最後是重的銅管樂器。每當新的樂器群演奏著主題進來時,原來為主體的樂器就會退居音型伴奏的地位。因之,木管群的混合聲響進來時,小提琴即退居伴奏,扮演水平的音色結構的仲介者。依此類推,當銅管樂器進來時,中提琴、大提琴則歸位傳統的絃樂4聲部,成為樂團的基底功能。
這個看似配角的仲介者,其實一直向前或向後移動著,維持了整個音樂進行天衣無縫的連續性。另一方面,法國號和伸
文字|羅基敏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