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萊德.赫許
-
焦點專題 Focus
酷派爵士風 經典Cool一夏
盛夏台北,熱浪一波波襲來,街道上急促的腳步與空氣裡懸浮的濕熱令人煩躁。然而就在城市的心臟地帶,兩廳院悄悄張開一道清涼的音樂縫隙,邀請我們走進另一種夏天的可能一個用節奏緩解焦躁、以旋律洗滌思緒的季節性避風港。 爵士樂的世界一向多元而包容,每一種風格都有它的聲音性格。但今年,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特別聚焦於那一抹冷靜、克制、講究結構與質地的「酷爵士」(Cool Jazz),一種不急於說話、卻總能在最不經意的時刻讓你屏息傾聽的音樂態度。它不是冰冷的距離,而是溫潤的深思;不是華麗的技巧炫技,而是優雅地說出內心。 這樣的精神貫穿今年的節目策劃:從邀請國際樂手登台演出的鋼琴家佛萊德.赫許(Fred Hersch)啟幕,到近年在爵士界掀起風格討論的爵士歌手瑟希兒.邁可羅恩.薩爾凡特(Cecile McLorin Salvant)。前者是細膩的傳奇爵士鋼琴詩人,而後者的音色不柔美卻極具穿透力。此外,還有與山林對話的高海拔音樂現場、劇場裡如同沉思小品的Cool爵士夜晚,表演場域與音樂風格交織出多重層次的夏日體驗。 其中最令人感到溫柔而堅實的連結,是多年來參與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節、同時為台灣培養跨世代爵士小號手與編曲家的麥可.摩斯曼。他的存在就像這場音樂節的基底,不張揚,但支撐著節奏與信念。他年輕時曾與酷爵士的兩位傳奇人物 Gerry Mulligan 與 Lee Konitz 同台演出,如今則以教育者與創作者的身分,在這片土地上播下更多種子。 不只在劇場裡,今年的爵士派對也將音樂帶出戶外,透過一年一度的戶外派對設計,把爵士從各種場內解放出來,與夏日的空氣、草地與觀眾的身體一起呼吸。在那裡,爵士是一場讓人會心一笑的驚喜,也是一個屬於大眾的盛宴。 在這樣一個節慶裡,「酷」不只是姿態,而是一種對節奏與情感的真誠回應;「經典」也不只是復古,而是對美感與風格的當代表達。當旋律慢慢沁入耳中,我們彷彿聽見了那句關鍵的邀請酷派爵士風,經典Cool一夏。
-
焦點專題 Focus 佛萊德.赫許、瑟希兒.邁可羅恩相繼來台
優雅之必要,當代爵士的兩種靈魂
從街角巧遇到生命對話佛萊德.赫許與鋼琴的漫長修行 第一次聽到佛萊德.赫許(Fred Hersch)作品,是1991年12月在東京某家小唱片行。那年冬天很冷,開完會後氣溫降到接近零度。為了趕快回到旅館,一走出車站就小跑前進。 在某街角聽到一陣像是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和圖茨.蒂勒曼斯(Toots Thielemans)一起演奏的音樂;那聲音如此美妙,讓人忘卻寒冷,不由駐足聆聽。以當時對爵士樂淺薄的認知,雖然有點疑惑,但還是認為應該是兩位大師合作的專輯《契合》(Affinity)。沒想到一曲結束後,居然聽到蓋瑞.伯頓(Gary Burton)和艾文斯的合演!這下有趣了,馬上確知這絕對不是那張專輯,而是某張從未聽過的作品。 循聲取徑,找到家很小的唱片行;店主為了招睞客人,大寒天卻開了點窗,讓店裡的樂音得以流到街上,果然引來客人。 詢問後才知,這個演奏得酷似艾文斯的音樂家就是赫許,前一年日本唱片公司「爵士城」(Jazz City)邀他錄製發行了一張向艾文斯致敬的作品《艾文斯本質》(Evanessence)。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也是對他的第一印象:比艾文斯更艾文斯的鋼琴家。 之後幾年,陸續聽了赫許向孟克(Thelonious Monk)致敬的獨奏,以及用三重奏和大樂團編曲演奏史崔洪(Billy Strayhorn)作品的專輯,才知道,第一印象是錯的,赫許是什麼都會的超級高手! 進入21世紀後,一些人(例如我)突然聽不懂赫許的新作品了,總覺得他彈奏的旋律常常變得極為複雜,像是一團找不到脈絡的線。後來讀了一些他的自述和訪談,原來是因為他非常喜歡絃樂四重奏的形式,喜歡讓多個聲部既獨立又互補,演出時,往往心分二用,甚至三用,同時在兩三個聲部即興演奏!這種強悍的演奏能力,即使在天才輩出的爵士樂壇,也極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