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伯豪
相關文章 2 篇
-
焦點專題 Focus
我創作,以另一種聲音……
語言,在日常裡交會,也在日常裡消散與誤解。我們常以彼此「最大公約數」的方式說話,是否有可能一再回望,那個最初的聲音。 本次「我創作,以另一種聲音」專題,邀請3位創作者編舞家瓦旦.督喜、音樂藝術家曾伯豪、演員李劭婕。他們以舞蹈、聲音與詩句,向自己的母語提問,對話,思考有機會的話,或能以這樣的語言做夢? 瓦旦以身體掏挖太魯閣語的縫隙,用舞蹈翻動被遺忘的土壤;曾伯豪在多語混種的音樂裡,聆聽台灣土地的脈動;李劭婕則以客語詩與舞台,書寫疼痛,也重寫自己。在拍攝時,我們為3人準備了一面鏡子。鏡中有他們的臉,也有被折射出的世界;有過去的記憶,也有未完成的自己。就像母語,它是我們映照生命的鏡子,提醒我們,另一種聲音一直存在,且持續等被以不同方式被聽見。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焦點專題 Focus 「原來,我不必成為別人。」
曾伯豪 用聲音長出土地的記憶
曾伯豪之於台灣劇場,應是一種嶄新的存在。 以近期兩齣代表作為例:在阮劇團的《鬼地方》,他是音樂設計及出演者,並不被歸類於演員,也不受限於僅僅是音樂演奏者的角色。而在何曉玫舞團的《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他所扮演的說書人,且唱且說,同時擔任引路人的角色。 曾伯豪與劇場的關係經常如此,不被任何符號定義,不被任何概念束縛,他用自身的能力自由地成為各種故事的線索,流動於期間。 音樂像是他的本能,卻不是他唯一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