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Focus
首爾如何進化為看表演的旅遊新地標?系列報導(三)
跨越時空、文化,「韓國感性」訴說人的故事
今(2025)年6月,由韓國編劇朴天休(Hue Park)與美國作曲家Will Aronson合作完成的韓國原創音樂劇《也許是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橫掃東尼獎6項大獎,寫下韓國音樂劇發展的新里程碑。然而,對於這部作品是否能被歸類為「K-musical」,卻因百老匯演出的非亞裔選角,而在韓國引發爭議(註1)。朴天休在9月於首爾舉辦的「音樂劇論壇2025」中直白地表示對相關討論感到困惑,他說自己從未以「K-musical」為創作前提,「我唯一的目標,只是希望作品能真誠抵達觀眾。」(註2)
《也許是美好結局》以近未來的韓國首爾為背景,講述被淘汰的機器人Oliver和Claire在生命盡頭前對愛與記憶的追尋。對朴天休而言,這個故事探索的核心是普遍的人性:孤獨、渴望與連結,作品的國籍標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能否從中感受到真實的情感。他說:「文化產品的認同感是由觀眾創造的。無論創作者如何定義,如果觀眾沒有感覺,那也是沒用的。」(註3)
這恰恰揭示了近年韓國劇場對「說故事」的核心共識:無論題材是韓國本土的歷史記憶、當代生活,還是取材自國際的故事背景、歷史人物,他們要說的,始終是「人的故事」。這樣的思考,也體現在今年「Welcome 大學路」藝術節參與B2B市場展的作品中。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