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麗.居禮》劇照。(ⓒ2025 LIV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LIVE 提供 )
焦點專題 Focus 韓國製造!直擊 2025「Welcome 大學路」藝術節 首爾如何進化為看表演的旅遊新地標?系列報導(三)

跨越時空、文化,「韓國感性」訴說人的故事

今(2025)年6月,由韓國編劇朴天休(Hue Park)與美國作曲家Will Aronson合作完成的韓國原創音樂劇《也許是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橫掃東尼獎6項大獎,寫下韓國音樂劇發展的新里程碑。然而,對於這部作品是否能被歸類為「K-musical」,卻因百老匯演出的非亞裔選角,而在韓國引發爭議(註1)。朴天休在9月於首爾舉辦的「音樂劇論壇2025」中直白地表示對相關討論感到困惑,他說自己從未以「K-musical」為創作前提,「我唯一的目標,只是希望作品能真誠抵達觀眾。」(註2)

《也許是美好結局》以近未來的韓國首爾為背景,講述被淘汰的機器人Oliver和Claire在生命盡頭前對愛與記憶的追尋。對朴天休而言,這個故事探索的核心是普遍的人性:孤獨、渴望與連結,作品的國籍標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能否從中感受到真實的情感。他說:「文化產品的認同感是由觀眾創造的。無論創作者如何定義,如果觀眾沒有感覺,那也是沒用的。」(註3)

這恰恰揭示了近年韓國劇場對「說故事」的核心共識:無論題材是韓國本土的歷史記憶、當代生活,還是取材自國際的故事背景、歷史人物,他們要說的,始終是「人的故事」。這樣的思考,也體現在今年「Welcome 大學路」藝術節參與B2B市場展的作品中。

2025「Welcome 大學路」藝術節B2B市場展現場。(張慧慧 攝)
藝@展覽廣告圖片
《霸王虞姬》交響組曲CD廣告圖片

測試市場,創造在地共感

韓國製作團隊在選題上格外敏銳,從市場調查、觀眾測試到作品推廣,都圍繞「觀眾的共感」展開,並可在參展作品中清楚看見兩條並行的方向:一是將暢銷小說或熱門電視劇 IP 轉化為舞台作品,並在地化海外版權劇;二是透過原創題材持續拓展主題邊界。音樂劇名單中,除曾來台演出過的《尋找金鐘旭》(又譯《尋找完美先生(김종욱찾기)》)、《拉赫瑪尼諾夫》之外,還有原創作品《Inside Me》、《瑪麗.居禮》(마리 퀴리)、《Le Masque》、《朝鮮拳王》(조선의 복서)、《樂園》(낙원);暢銷小說IP改編《不便利的便利店》(불편한 편의점)、《杏仁》(아몬드)等。不只音樂劇,戲劇類也有原創劇《老盜賊》(늘근도둑이야기)、《那時,邊紅禮》(그때, 변홍례)等熱門小說IP改編的長銷劇《閣樓男女》(옥탑방 고양이)、《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어서오세요, 휴남동 서점입니다)等,題材不拘一格,橫跨古典、現代、東方與西方,展現韓國劇場在主題開發上的多元與活力。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尋找金鐘旭》演出謝幕。(張慧慧 攝)

什麼才叫好創作?這答案莫衷一是,但對許多製作團隊來說,讓作品的藝術性跟大眾語言能串接,是一大目標。以音樂劇《Inside Me》為例,編導徐弘錫藉由全球通用的 Instagram 作為敘事核心,透過女主角福子化身網紅音星,探討真實自我與社群媒體上的形象之間的差距,貼近許多觀眾的日常經驗。徐弘錫坦承本劇在創作之初就鎖定全球市場,這影響了後續所有的創作決策。

「我原本是為了20、30歲的人寫這個故事,但SNS不只是年輕人專屬,我沒想到有這麼多年齡段的人對這齣作品感興趣!」從初稿、試演到定版,他共修改了7次,目標受眾拓展為全年齡段(8至80歲)。《Inside Me》能觸動不同世代的群眾是因為劇中主角的台詞放大了社群使用者的真實情境,徐弘錫劇透最關鍵的台詞:「我們最容易對首次見面的人說謊。」他笑著說:「因為想給人們『我過得特別好』的好印象呀!」

該劇的另一個亮點是在演出中利用劇情中網紅直播和團購的設定,與多個品牌合作置入產品,創造新的收益模式。比如在今年5月在高雄演出的場次,將台灣啤酒置入的橋段,也直接創造在地觀眾的情感連結,現場反應熱烈。

談及本劇跨文化溝通的成功關鍵,徐弘錫強調,採用K-pop音樂是「非常、非常好的決定」。K-pop作為一種現代、流行且具備全球吸引力的音樂形式,能夠有效避免因音樂風格的文化或時代差異而造成的隔閡,吸引更廣泛的受眾。另一方面,為了進行全球推廣,今年8月也開始透過智慧眼鏡提供多語言服務,計畫拓展東亞市場。

《Inside Me》於香港商場搭台進行showcase演出,圖為女主角福子/網紅音星。(DKR Entertainment 提供)

不限「K-文化」,重點是傳遞人的故事

創作者知道,真正能跨越語言與文化邊界,形塑認同的關鍵,不在於題材的「韓國性」,而在於如何講述一個讓所有人都能產生共鳴的故事。

但在今年「Welcome 大學路」藝術節中,幾部以本土題材的作品仍相當引人注目,比如《朝鮮拳王》、《樂園》。兩部作品恰巧都是以日據時代的韓國為背景,揭示普遍人性。《朝鮮拳王》以「真正的勝利是什麼」為核心提問,透過兩位拳擊手在時代壓力下的掙扎與成長,以競技肢體展現個體對抗時代與命運的強大動能;相較之下,曾獲韓國「原創音樂劇大獎 NEXT」優勝的《樂園》將視角放在信仰與理念的崩壞,描寫牧師的一對女兒與養子在信仰、愛情與國家之間的抉擇。當戰爭與現實瓦解一切,他們必須在失落中重新確認人存在的價值。兩部作品即便風格迥異,卻都指向同一命題:在歷史與現實的壓力下,人要如何行動、如何仍然相信?這樣的敘事方式,讓海外觀眾即使對韓國近代史並不熟悉,也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正因「韓國性」並非畫地自限的創作標籤,許多製作團隊也更自由地探索各種跨文化題材,持續拓展敘事邊界,擴張海外市場。曾在2018年來台演出《光的來信》(팬레터)的製作公司LIVE CONTENTS GROUP(下簡稱LIVE)是箇中翹楚,除了以韓國為敘事背景的原創題材,也有將已有粉絲基礎的熱門小說IP改編的製作如《杏仁》、選擇全球家喻戶曉的人物或故事作為題材的《瑪麗.居禮》等。後兩種類型的製作策略優勢在於,能夠大幅降低進入海外市場時的文化門檻,觀眾在進劇場前就已對故事背景或主角有基本認識,能更快地投入作品之中。

《瑪麗.居禮》劇照。(ⓒ2025 LIV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LIVE 提供 )

值得一提的是,《光的來信》、《瑪麗.居禮》等都是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Korea Creative Content Agency,簡稱KOCCA)主辦的新人作家發掘、培養的全球內容開發企劃「Glocal Musical Live原創劇本大賽」中參賽的原創劇本。LIVE從2015年起每年負責執行與製作Glocal Musical Live,從該企劃所誕生的作品也體現了韓國的跨文化創作趨勢。

以《瑪麗.居禮》為例,這個描寫波蘭籍諾貝爾獎得主居禮夫人的故事,除了在鄰國日本授權演出外,也曾以英語授權形式在英國西區舞台演出兩個多月,並於居里夫人誕生地波蘭的華沙音樂花園節獲「金色澆水壺獎」,更在第5屆「韓國音樂劇大獎」上橫掃包含大獎在內的5個獎項,顯示國內外觀眾的高接受度。LIVE製作總監李惠星直言:「無論什麼樣的題材,我們關注的始終是『人的故事』,希望透過作品傳遞正向的訊息與價值。」

《瑪麗.居禮》劇照。(ⓒ2025 LIV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LIVE 提供)

他們特別提及兩齣根植於韓國文化的作品:《超級有趣的老太太們》這齣取材自當代韓國真人真事的音樂劇,描述一群當年因為貧困與性別歧視,失去求學機會的奶奶們重返學校,學習韓文並寫詩的故事。該題材也曾被拍攝為紀錄片《詩人奶奶》,於2019年韓國上映時引發話題。另一齣音樂劇《飛越吧!跆拳道》取材自跆拳道,演出陣容除了音樂劇演員外,也有運動選手,講述青春熱血的高中跆拳道部選手的成長故事。

《超級有趣的老太太們》劇照。(ⓒ2025 LIV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LIVE 提供 )

「韓國音樂劇能在海外受到歡迎的關鍵在於『作品本身的完成度』,其實能在國外走紅的作品大部分都沒有韓國的元素。一切都從作品的品質出發,但確實近幾年海外市場對於『K-文化』的關注度很高。 」借力使力的全球推廣策略,根植於無論炒什麼菜,都要有辦法端出好作品的自信心,LIVE內容業務部經理Kang Hyomin強調:「是韓國音樂劇的整體水準顯著提升,才自然吸引國際觀眾的關注。」

《超級有趣的老太太們》劇照。(ⓒ2025 LIV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LIVE 提供 )

註:

  1. 引自《朝鮮日報》,請點連結
  2. 引自《朝鮮日報》、《TV daily》,請點連結連結
  3. 同上。

作者按:本文韓文人名若未有中譯則以英文拼音表示。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0/22 ~ 2026/01/22
Authors

作者

數位資料庫-開學季優惠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