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馨儀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五月風情,品味獨奏正當時 經過SARS與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狂風般的席捲之後,五月,是個適合聽聽獨奏小品的季節。 堪稱身懷德奧傳統精華的德慕斯(Jorg Demus)、陽光男孩田波(Sergio Tiempo)及銀髮族的史蘭蒨斯卡(Ruth Slenczynska)將各自呈現鋼琴世界裡不同的面貌。 兩廳院推出的獨奏家系列將由兩位樂壇老將率先上場:蘇顯達與劉榮義,不同於蘇顯達嚴謹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劉榮義這位國內第一把交椅的雙簧管演奏家將呈 現多媒體的演出。另外在馬勒系列中受到矚目的樂壇新秀翁千琇,愛樂者將在五月聽到她的獨奏會。而一直在教學外,仍努力不懈持續舞台演出的長笛演奏家阮馨 儀,在這個月裡也定下了春季獨奏會。無獨有偶的,小提琴家陳幼媛的「法國時光」,將使初夏的台北充滿法式的呢喃。 獨奏音樂會或許沒有管弦樂或是室內樂音樂來得「聲光俱佳」,然而獨奏卻是最能直指人心的方式:音樂之於演奏者與聽眾、演奏者之於聽眾與音樂、聽眾之於音樂與演奏者,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效應或平衡呢?五月,是個適合體驗的季節。(林芳宜) 現代人思維的自然回歸「後現代」的音樂、美術與建築講座音樂會 因為SARS病毒的肆虐,使得台灣首屆現代音樂節在最後一刻化為烏有。幸好即將在實驗劇場展出的「後現代」講座音樂會,將帶領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一窺現代人的文化風景。 什麼是「後現代」﹖它與「現代」有何關聯與不同﹖誠如策劃者陳漢金博士所言:「現代」反映出沒是的徬徨與焦慮,而「後現代」則流露出對於即將來臨的「新世代」(new age)天真、樂觀與期盼的情懷。 「後現代」的藝術裡沒有「現代」艱澀難懂的語彙,沒有創作技巧的競技,只有現代人自然流露的思維,是「現代藝術」披荊斬棘之後的一種精神回歸,是追尋文化根源的一種展現。 此次講座除了有彭廣林、姜智譯、何君恆、吳世傑、陳詩愔擔綱的弦樂四重奏與鋼琴演出外,更邀來美術界的顧士勇、建築界的陳天祐,觀眾將可從視覺與聽覺的經驗中領略「後現代」的美。(林芳宜) 【
-
即將上場
阮馨儀長笛獨奏會
自維也納返國後,阮馨儀與好友合組汲音木管室內樂團,積極從事室內樂型態的演出,每年不定期企劃個人獨奏會,從中尋求長笛與其他樂器的音色變化組合。此次「布拉格印象」音樂會,阮馨儀將演出近代音樂的作品,除了長笛的獨奏外,還安排一首捷克作曲家馬替努的遊步曲,是一首由長笛與小提琴、鋼琴的重奏作品,也是該場音樂會裡的創新安排。
-
即將上場
汲音木管室內樂團演出日爾曼的精華
「汲音木管室內樂團」的成員有長笛阮馨儀、雙簧管洪小琴、單簧管楊蕙祺、低音管熊正寧、法國號方文隆,這次音樂會的曲目以德奧作品爲主軸,有亨德密特、旦齊、克魯哈特等人的作品,囊括了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德奧地區木管五重奏的經典之作。亨德密特是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的作曲家與理論者,此次即將演出的五重奏,是他於一九二二年爲「法蘭克福管樂室內樂協會」所譜,當時亨德密特正開始走出後浪漫派的風格,試著發展「實用音樂」的典型代表作。旦齊生於一七六三年,是浪漫派的開路先鋒,室內樂的作品不勝枚數,從二重奏到六重奏,從傳統的編制到少見的組合,他都做過多方的嘗試,其音樂帶有莫札特的色彩,並使用許多歌劇式的旋律。克魯哈特是十九世紀後期的作曲家,寫作範圍很廣,無論是歌劇、交響樂、獨奏曲,甚或協奏曲、室內樂到藝術歌曲,均可接觸到他的作品,他喜歡在室內樂作品中融入古典與浪漫派風格,這首五重奏作品79號便帶有強烈的貝多芬精神。
-
即將上場
阮馨儀長笛獨奏會
擁有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演奏家文憑,在維也納舉行過多次演出的長笛家阮馨儀,回國後除了定期舉行獨奏或參與室內樂團的演出,在敎學方面則投注於南台灣的長笛敎育。這次演奏會的五首作品各具特色,有巴哈的典型巴洛克樂曲,二十世紀著名的男性作曲家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爲長笛與鋼琴所譜的歌,法國作曲家杜提予(Henri Dutilleux, 1916-)的《長笛小奏鳴曲》,以及穆欽斯基的長笛鳴曲;穆欽斯基是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的駐校作曲敎授,他的長笛奏鳴曲帶有爵士樂的影響,是音樂會中常見的曲目。另外一首十分特別的作品是德國作曲家藍乃克(Carl Reinecke, 1824-1910)的長笛奏鳴曲《水妖》。《水妖》原來是流亡法國的作家福格的劇作,藍乃克將其悽美動人的故事以音樂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