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專訪江靑:大陸現代舞的萌芽之路
江靑,這位曾在六〇年代的台、港地區主演過許多電影的明星,在十歲時,就進入了北京舞蹈學院,接受六年的專業訓練。七〇年轉往美國之後,她重回舞壇,於一九七三年創立「江靑舞蹈團」,不但在國外的舞蹈界爭得了一席之地,對於大陸上現代舞的推動也有相當的貢獻。這次江靑是以北京舞蹈學院校友的身份,回母校爲北京舞蹈節共襄盛舉。 請問您對這次的北京國際舞蹈節有何感想? 這次北京舞蹈節的意義很重大,因爲這種國際性的舞蹈節是第一次在大陸舉辦,同時又適逢北京舞蹈學院四十周年校慶,以及全大陸舞蹈界所注目的桃李杯舞蹈比賽,所以主辦單位花了很多精力去籌劃。 可惜這次拿出來的節目及示範課程都不夠全面。好的東西如「身韻」等漢族的民間舞素材都沒有展示出來,而觀衆所看到的,重複性又太高。連硏討會上對論文發表的選擇標準也產生了量重於質等失策。因此,以這次的整體結果來判斷大陸的舞蹈界是不公平的。 可不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北京舞蹈學院的訓練方式? 民間舞方面很豐富,因爲素材很多。中國古典舞的訓練,一開始是經過俄國專家的協助,將中國戲曲、舞蹈語彙抽出來,再以芭蕾的訓練方法編成一套中國舞的基本訓練敎材,例如:把芭蕾的繃脚改爲抅脚;「tendu」改爲「擦地」。但這套敎材對中國舞最難掌握的神韻無法全面照顧到。後來雖有加以改善,但是在文革之後,中國舞中的蘭花指、圓場等等都被視爲封建。因此,訓練方式又偏回芭蕾,老師們也都以訓練學生的驚人技巧爲目標。如此一來,演員(即大陸上對「舞者」的稱呼)的能力進步了,但對中國戲曲、舞蹈的精華則更陌生了。再加上市場改革開放的衝擊,使得舞蹈敎師及鑽硏理論的學者產生了許多的分歧。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敎學,甚至產生了各自爲政的混亂現象。 您是何時開始參與大陸現代舞的推展? 我在一九八〇年第一次返回大陸舉行個人舞展。當時,邀請我去的文化部沒有對外公開售票,因爲覺得現代舞強調的是個人意識。之後,我幾乎每年都會回去做些現代舞的示範講座,直到一九八七年才舉行第一次公開的演出,巡迴廣州、杭州、蘭州、拉薩、上海、北京、天津、瀋陽八個城市。
文字|林亞婷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