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浮緣仙道

相關文章 4 篇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Preview

    豐饒的冬天

    十二月的演出,充滿了耶誕和新年將近的假期氣氛,台北愛樂、九歌、朱宗慶打擊樂團,及新成立的「紙風車」,都推出適合全家共享的表演。法國馳名的馬賽芭蕾舞團展出兩支饒富趣味的舞作;民心與皇冠小劇場持續萌長姿態各異的新芽;《紅梅閣》、《春香傳》和《浮緣仙道》則代表了從傳統戲曲到結合外來題材與本土特色的不同嘗試。 國家劇院主辦的實驗劇展,隨著本月份果陀劇場演出最後一齣戲後落幕,我們將邀請多位劇場學者檢驗整體的成績,請拭目以待。 許多精采的演出,由於篇幅所限,只能在「近期演出」單元作簡短的介紹,請不要忘了留意;當然,還有當月表演的一覽表;還有,表上未及列出的民間場地的機動演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近期演出

    《浮緣仙道》走向本土國劇風格

    三年前,一群國劇工作者在旺盛的改革企圖下成立了「國民大戲班」,想要將國劇演出結合本土特色,團長兼導演劉光桐曾擔任《慾望城國》、《王子復仇記》的總排。十二月演出的《浮緣仙道》是一齣神仙武俠愛情劇,將以本土的開朗不羈取代國劇的端莊嚴謹,唸白以標準國語(京白)取代韻白,並擷取各家戲曲乃至黃梅調、台灣民謠等曲調,增加與觀衆的親和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出評論 Review

    落幕後的聲音

    一九九二歲末,北台灣的表演天空下,樂音繽紛,好戲連臺:號稱「世紀狂才」的奇柯瑞亞爲觀衆帶來了即興爵士的驚歎;鍾耀光在「周易樂法」中,走出打撃樂作曲的新路;一場命名爲「神雕俠侶」的音樂會,在交響組曲中呈現金庸綺豔的武俠世界丹楓樂集展現她們不僅嫣紅一季的雄心;國民大戲班在《浮緣仙道》中搬演國語版的歌仔戲;「玉米田」素描一根新竹,牽動了風城父老的心;藝術學院戲劇系兩齣畢業公演的作品,無獨有偶地共同訴說著大都會裏平凡的衆生糾葛。熱鬧之後,掌聲稍歇,邀您聆聽一些落幕後的聲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 劉嘉玉(左)和王勝全爲新生代國劇演員。
    演出評論 Review

    國語版的歌仔戲 《浮緣仙道》觀後

    國民大戲班在明華園的大力支援之下誕生,他們的功夫没有白費,首齣創新國劇《浮緣仙道》便予人深刻印象──廣受本省觀衆歡迎的歌仔戲終於有了國語版。

    文字|貢敏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