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利安.佛格爾《陶瓷馬戲》(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阿勞馬戲藝術節現場(一)

物質的多重宇宙

關於2025阿勞馬戲藝術節

阿勞(Aarau),位於蘇黎世與巴塞爾之間,阿勒河畔(Büren an der Aare)的一個中世紀小城,人口僅兩萬,卻擁有一個節目品味不俗、策展視野鮮明的馬戲藝術節(Cirqu’ Aarau Festival)。這個創立於2013年、每兩年舉辦一次的藝術節,以舊馬術訓練場(Alte Reithalle)為基地,演出遍布整個小鎮,從老城廣場、教堂、美術館,乃至河岸湖面,都成為馬戲演出現場。今年為期10天的活動,總計70場演出與26項製作,吸引了超過11,500名觀眾,創下近30%的觀眾人數成長新紀錄,幾乎所有場次皆告售罄,證明了藝術節過往所締造出的口碑效應。

雖然沒有特定的策展主題,但藝術節大多數的節目聚焦於物質與感知的探索,從朱利安.佛格爾(Julian Vogel)的陶瓷所象徵的脆弱與失控,到約格.穆勒(Jörg Müller)與布料共舞所展現的呼吸與共鳴;從Sacékripa團隊在水中尋求平衡的詩意幽默,到羅納多馬戲團(Circus Ronaldo)父子在日常物件中傳承的溫暖與哀愁;最後以法國當代雜技團Cie XY與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透過身體構建的集體信任與協作壓軸,漫遊在物及其所創造的多重宇宙。每一件作品都超越了單純馬戲的技巧展現,令人得以窺見當代馬戲的發展趨勢。

約格.穆勒《Ama》(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當危險成為一門藝術

演出以一長串鼓聲揭開序幕,懸掛舞台正中央的陶瓷球高速旋轉,彷彿宇宙中心,萬物隨之運行。瑞士藝術家朱利安.佛格爾如同一人樂隊的指揮,踩踏倒裝腳踏車與輪滑,奔馳穿行於場上,敲擊鈸片、觸發聲響迴圈,讓瓷盤在直立桿上維持轉動,還要與陶瓷球展開一場身體與重力的追逐賽。過程中,盤子在清脆聲響中接連破裂,每一次的碎裂都牽引著觀眾的情緒,使其緊張焦慮卻又期待不已,正是這份他稱之為「快樂的壓力」的懸置感,操控著整場節奏。

佛格爾的《陶瓷馬戲》(Ceramic Circus) 始於一個提問:「如果雜耍的道具會碎裂,那會發生什麼事?」出身於荷蘭蒂爾堡馬戲與表演藝術學院 (Tilburg) 的他,作品長期關注物件與材料。他曾說:「我的作品總是從材質開始,尤其是那些會碎的東西。」在學期間,他開始接觸扯鈴,扯鈴的形狀讓他聯想到廚房常見的器皿,進而選擇了陶瓷這個材質,並由此展開了關於「脆弱性」的思考。他將陶瓷的易碎,與馬戲表演的高風險連結在一起,創造近乎崩潰邊緣的狀態,看似失控,卻又被精準掌控,所有失衡,都是算計的結果。危險,在佛格爾手上,成為一門藝術。

島影琴深: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廣告圖片
Sacékripa《漂流小丑》(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一塊布的動態雕塑

老城的教堂中,一塊布以數十條細繩懸掛於高空,在德國馬戲藝術家約格.穆勒的細膩操作之下,逐漸展現柔軟、張力、擴張與收縮的不同姿態。它像是一件動態的雕塑作品,不斷變換形態,時而如流動的氣體、時而如懸浮的雲朵,時而飄逸如風,時而洶湧如巨浪。除了布料本身,身體、空氣、場域,甚至聲響,都是穆勒用以調度的表演元素,而在場的觀眾,不僅是這場動態場景的目擊者,也隨著布料的起伏動蕩,一同共感呼吸,產生一種不需語言的情感連結。

穆勒是一位以實驗與探索為導向的雜耍藝術家,在過去20年裡不斷拓展雜耍的邊界。代表作《Mobile》中,五根鋁製長管既是道具,又是樂器,更是空間裝置,在他的丟擲、拋接、敲擊下,創造出雜耍運動的立體構圖、動態軌跡,同時發出如巨大風鈴般的和諧聲響。這次在他與音樂家貝特朗.沃爾夫(Bertrand Wolff)共創的新作《Ama》中,不見一招一式,將馬戲語言昇華內化,深入探索人與物的關係,構作視覺與聽覺的風景,帶來如同當代藝術純粹、沉靜,冥想般的觀看經驗。

羅納多馬戲團《是我嗎》(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不平衡的喜劇

Sacékripa的《漂流小丑》(Surcouf)是一齣以水為舞台的小丑秀,演出就在湖面上之。一艘不斷搖晃的船上,兩位小丑為了在擺盪中尋找平衡,彼此推擠、跌倒、墜入水面,再度爬起。「不平衡」成了推動演出的動力,各種驚險時刻,總能在最後一刻穩住重心,讓觀眾的心情猶如洗三溫暖,在驚呼與爆笑之間來回擺盪。經過了一番努力與適應,從試圖抗衡到和平共處,他們最終找到航行的生存之道,開心跳起水上芭蕾,讓大家拍掌叫好。

水除了是舞台,也是整部作品得以出彩的靈魂所在——笑聲不是來自於精心設計的笑點,而是源自真實環境的不確定性。兩位小丑,必須在每一個傾斜與搖晃之中,保持喜劇節奏與默契,展示了高超的表演技藝。Sacékripa是由法國麗都馬戲學校畢業的5位好友組成,他們從日常生活取材,用最簡單、手工感的元素,創造深具幽默與創意的作品。就像《漂流小丑》,二人、一艘船、一池水,平衡與失衡,卻訴說了人與自然環境共存的深刻寓言。

日常物件的詩意傳承

走進曬滿床單、內衣褲的帳篷之中,一位老藝術家坐在浴缸中,播放著過去演出的錄音,一邊重複著逝去的片段,彷彿困在自己的榮耀與懷舊之中。兒子的出現打斷了父親的回憶,帶來全然不同的能量與氛圍。在帽子、鋼琴、絞繩與懸吊等日常物件的巧妙運用下,父子倆展開了一場無聲卻充滿張力的對話。這些物件不僅是表演的道具,更是他們彼此溝通與交鋒的媒介,將從對抗、衝突,到逐步理解、靠近的細膩情感展露無遺。當劇末,父親為兒子穿上自己的服裝時,那份世代交替的溫柔與不捨,更是格外令人動容。

《是我嗎》(Sono Io?)是一齣沒有語言,卻充滿情感張力的小丑劇場。舞台上的兩位主角,正是比利時家族戲班——羅納多馬戲團的第6代成員丹尼.羅納多(Danny Ronaldo),與他的兒子潘佩.羅納多(Pepijn Ronaldo)。這份戲裡與戲外的雙重呼應,不僅讓觀眾見證了馬戲藝術的不斷進化,更引發了對「傳承」的深刻思考。在這一段關於記憶、傳承與轉變的動人旅程中,幽默中帶有哀愁,懷舊中隱含希望,老派樸實卻觸動人心。

法國當代雜技團Cie XY《莫比烏斯》(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挑戰重力的自由身體

最後,我們回到了身體。由現任法國國家夏佑劇院藝術總監、編舞家哈希德.烏蘭登為法國當代雜技團Cie XY編作的《莫比烏斯》(Möbius),將馬戲的身體融入當代舞蹈的結構之中。空無一物的白色舞台,19位身穿黑衣的馬戲表演者,宛如飛行在綿延群山的鳥群,聚合、齊飛、分散,再聚集,透過堆疊、托舉、攀升、跌落再重新站起,挑戰地心引力,製造出行雲流水、無始無終的連續動態,展現了極具流動性、壯觀且詩意的群體協作。

《莫比烏斯》不追求個人技巧的展現,而是著重於團隊之間的信任,烏蘭登將 Cie XY 擅長的集體雜耍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三階疊羅漢、空中拋接、柔軟倒塌,都倚賴表演者之間的高度默契與精準連結。這部首演於2019年的作品,至今歷演不衰,現場親睹果然震撼人心,教人屏息。以《莫比烏斯》為壓軸,為藝術節畫下值得起立喝采的完美句點,也是難以忘懷的美麗回聲。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0/09 ~ 2026/01/09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