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遞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實踐與對話:台日藝評的環境與現況
本次講座緣起於今年國家兩廳院與「京都國際舞台藝術祭」(Kyoto Experiment)的合作交流計畫,由台灣藝評人余岱融赴日參訪Kyoto Experiment、日本藝評人山﨑健太來到台灣的秋天藝術節,希望透過交流活動開啟雙方藝評的對話。本次的講座的主題為「藝起聊聊吧:台日藝評人交流對談」,並由余岱融、山﨑健太進行對談,分享他們在兩個藝術節中看見藝評及創作實踐的不同樣貌。 希望改變的現狀:山﨑健太的藝術評論之路 首先由日本藝評人山﨑健太介紹目前日本藝術評論的現狀,他從10年前開始從事藝術評論,5年前則開始參與劇場的營運。在日本的藝術評論界,會經常針對一些少數族群的議題進行交流,例如性別、年齡,以及移民的身分認同等。這次參訪秋天藝術節,能有機會與台灣的劇團進行交流,對他來說也是十分珍貴的經驗。 山﨑健太提到,日本在藝術評論方面的媒體資源其實相當匱乏,尤其是針對「戲劇」的評論。目前主要有3本雜誌可以發表相關評論,第一個是《悲劇喜劇》(Tragedy and Comedy),它是日本最知名的藝術雜誌之一,曾經是每月出版的雜誌,現在則改為雙月刊。第二個為《La Teatro》,這本雜誌至今仍是純紙質媒體,目前是以月刊的頻率發行。最後則是由AITC Japan出版的《Theatre Arts》,出版的頻率為一年出版一本。 除了上述傳統的紙媒,還有一些藝術評論相關的網站,分別是Theatre Arts、Artscape及由京都國際藝術祭主理的SPIN-OFF。但真正以戲劇評論為主的其實只有Theatre Arts而已,即使如此,在2023年在此網站上關於戲劇類的評論也僅有13篇。雖然今年度的數據尚未出來,但目前大約有超過20篇。即使在數量上比起去年多,但以一整年度而言並不算多。第二個網站ArtScape,山﨑健太雖然也在此寫過幾篇表演藝術相關的評論,但它刊登的主要是美術相關的評論。由上述戲劇評論的發表數量及頻率來看,意味著在戲劇領域的評論,實際上幾乎沒有可供藝評人發表的地方。 因此,山﨑健太決定成立自己的評論平台,並將之名為「紙背」。《紙背》在實體雜誌與網路皆有經營,實體雜誌自2017年5月開始出刊,每期會介紹3個作品,每個作品都會有兩篇評論,以期提供不同的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黑蝴蝶》記錄台灣母子的芭蕾生命故事 公共電視台首次與德法公視ZDF / arte共同拍攝、製作、籌劃的表演藝術紀錄片《黑蝴蝶》Black Butterfly,將於十一月十六日晚上十點於公共電視首播。該片製作期長達一年十個月,並由被國際影壇譽為「德國新電影之母」的賀瑪‧桑德斯-布拉拇斯(Ms. Helma Sanders- Brahms)執導。 透過主角「莊士賢」於匈牙利國家芭蕾舞團的幕後排練和公開演出的過程,同時記錄同為舞蹈家的母親歐淑珍,在從小訓練莊士賢的舞蹈教室裡,二十多年來,仍持續著培育新一代小小舞者的工作。藉由述說這個西方社會下的東方故事,導演試圖呈現東西方舞蹈的不同實為其背後文化差異所造成。 莊士賢一九八三年出生,身高一百八十五公分,一九九五年赴英留學習舞,有八年半的時間。期間並獲得英國皇家芭蕾舞蹈學院全額獎學金。二○○三年考進匈牙利國家芭蕾舞團,二○○五年回台發展。(田國平) 《馬友友的音樂人生》用文字傳遞跨國界的音樂感動 不管你是不是古典樂迷,談到華人大提琴家巨星馬友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馬友友的音樂人生》一書,完整而詳實地紀錄馬友友的音樂與人生。生於浪漫理性的法國,長於開朗樂觀的美國,又具有謙虛深沉中國血統的馬友友,擅長發揮對不同文化的敏感觸覺,拿捏音樂作品中多層次的複雜性格。馬友友說:「音樂是人性的表現。如果你在我的音樂中,聽到了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對這個世界的貢獻。」本書作者約翰‧阿塔納斯生動有韻律感的文字,敘述他的出生、樂壇嶄露頭角、大學生活及他在巴赫樂曲上的詮釋演出與及音樂的創作事蹟、並詳述「絲路計畫」及他對人生永無止境的探索與關懷。本書由晨星出版社出版。(廖俊逞)。 台北新劇團 約旦神殿上演《新霸王別姬》 由世界文化論壇聯盟發起的第二屆「世界文化論壇」,十二月初於約旦安曼召開,台北新劇團受邀演出李寶春改編的京劇《新霸王別姬》,為活動揭開序幕。新舞臺館長辜懷群除了將參與研討會議,也籌募二百多萬經費把傳統京劇送往約旦。辜懷群表示,該劇碼曾到海外巡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