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布萊曼
-
新銳藝評 Review
《日落大道》中的聲音裂縫:莎拉.布萊曼的「解構式聲響實驗」
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曾表示,《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中的多首曲目,是以其前妻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的聲音為靈感創作。距此劇1993年首演至今已逾30年,如今年過六旬的莎拉終於親自演出再製版中的女主角諾瑪.戴斯蒙(Norma Desmond),她會如何化身這位執迷過往,且深陷妄想的過氣影星? 事實上,莎拉早在1995與2005年的個人專輯中便曾演唱該劇選曲,包括以歌劇式唱腔詮釋的〈Guardami〉(義大利文版的〈With One Look〉)、甜美輕柔風的〈The Perfect Year〉,以及與約翰.巴洛曼(John Barrowman)合唱,採典型音樂劇唱法的〈Too Much Love to Care〉。但2025年我於台北國家戲劇院觀賞她現場演出時,發現她並未試圖重現過往的聲音榮光(或許出於生理條件的限制),而是選擇一種近乎挑釁的姿態,以不尋常、破碎、古怪、誇張且時而過度雕琢的演唱方式,使她過去的輝煌只能如同殘影一般呈現。 女主角登場的第一首代表曲〈With One Look〉,莎拉即定調將使用歌劇式聲腔為基底;然而,和1995年的版本之張力非常不同,她的聲音孱弱且沙啞,咬字時而不清,有些部分虛到幾乎快要聽不見,舞台上的男主角和觀眾們似乎不可能聽了這樣的「陳述」,會在理性上認為諾瑪有可能東山再起,但她又如此滔滔不絕,自信滿滿。第二幕的名曲〈As If We Never Said Goodbye〉,也承襲如此演唱風格,不過,應著劇情的發展,此刻的諾瑪來到派拉蒙(Paramount)片場,並且天真地以為將主演自編的電影《莎樂美》(Salom),聲音相較更柔順與飽滿,展現些許「希望」感,但依舊無法擺脫滄桑。可以說,莎拉是用音色演繹已「失去光澤」,卻自我陶醉的諾瑪。
-
莎拉.布萊曼重返音樂劇舞台 《日落大道》首度登台
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打造的音樂劇鉅作《日落大道》,將於今年夏天首次來台,從8月2日至10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
電影
電影版《歌劇魅影》,搶先登上國家劇院
知名音樂劇《歌劇魅影》電影版,搶先在音樂劇演出前登上了國家劇院,也成為國家劇院破天荒第一次放映的電影!這部電影醞釀超過十年,劇情與音樂劇亦步亦趨,連女主角的造型,也完全照著原版的莎拉‧布萊曼設計
-
音樂
演出新訊:音樂篇
紛擾之際,,何不聆賞自然天籟? 馬修‧連恩再度訪台 以環保音樂家著稱的馬修‧連恩,他的音樂創作喜歡融入大自然的聲音,讓現代人有機會了解我們居住的地球,進而愛護它。一九九八年,馬修首次拜訪台灣。以一星期時間在台灣走透透。認識了許多朋友,也錄下台灣山林與海岸的自然聲音,並與台灣音樂家再次合作,完成首張以台灣音樂為主角,充滿濃厚人文、自然氣息的《海角一樂園》。一九九九年又在第十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中與國內音樂家、舞蹈家合作,演出成名代表作《飛鼠溪》,高質感的音樂內涵與環保意念征服了台灣。此次,在台灣社會紛紛擾擾之時,馬修‧連恩將與大家一起發掘心靈中的清澈美地,從大自然的天籟中追求平靜。 「鼓」動新時代的樂舞!風格多元的阿扎鼓諾Azaguno非洲樂舞團 提起非洲,難免與戰爭、肌餓、蠻荒產生聯想,很少人知道非洲音樂因為黑人殖民的關係,影響了頌樂(Son)、薩爾薩(Salsa)、倫巴(Rumba)、爵士(Jazz)、藍調(Blue)等樂種的發展,在音樂史是很重要的一環。六月初,來自非洲迦納的阿扎鼓諾非洲樂舞團(Azaguno),就是一個試圖呈現非洲傳統音樂舞蹈藝術,並融入具有時代創新精神之樂舞的團體。 「阿扎鼓諾」(Azaguno)一詞原指西非迦納地區埃維族的領袖鼓手,該團成立於二○○一年,創始者及藝術總監派斯考,楊原籍迦納,現為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世界音樂中心主任。這是個生氣蓬勃的多種族表演團體,致力於非洲樂舞的研究、保存、教育及演出,包括傳統非洲樂舞、非裔美國人以及加勒比海地區和拉丁美洲一帶的樂舞形式,該團亦創作當代跨文化的作品,用劇場的元素,融合來自世界史觀的非洲經驗所代表的藝術文化價值和資源。透過鼓聲、人聲、舞蹈、其他視覺藝術形式以及相關資源,創發出不同的表演風格和面貌。 與大樂團一起華麗搖擺!貝西公爵爵士大樂團訪台 一九三○年代是美國爵士樂最為風行的年代,也是爵士「大樂團」風格最為風行的年代。爵士樂的旋律在美國的大街小巷、俱樂部、收音機裡美妙地傳送出,當時「貝西公爵爵士大樂團」、「班尼‧古德曼大樂團」與「艾
-
名家訪談
莎拉的選擇
有人說女人唱歌與跳舞的時候最美。於是莎拉成爲音樂劇作曲家最完美的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