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業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創作即創業
去年底,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應國藝會之邀,在「新人新視野」補助說明會上,以「如果我是一個年輕表演藝術工作者」為題,給現場年輕藝術工作者上了一堂的課。 林懷民提及,當年為演出宣傳,他和攝影師郭英聲抱著海報,在西門町一家一家問,可不可以讓雲門貼海報。整天下來,只有一家鞋店願意,郭英聲因藝術不被重視而生氣,林懷民卻非常感謝,終於有一家願意貼,還送票請他看戲。直到現在,這個經驗始終讓他記得,票是一張一張賣出去的。林懷民強調,雲門的票房,四分之三是工作出來的,文宣要做七次提醒,才能讓一個觀眾真正下手買票。 雖然今日的我們,和當年的林懷民面對的是不同的時空條件。然而,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而言,有個事實從來沒變過創作,永遠不只是創作而已。創作者,不可能只專注於創作一件事,創作,就和創業一樣,對行政、行銷、經營、管理,都得有概念、有想法、有願景。 過去的環境封閉、資訊不發達、藝術人口少,有心成團經營的人,只要加上努力與堅持,都可以掙得一片天。四十年後的今天,觀眾人口顯著成長,藝文環境也更為「友善」,例如:文化部的演藝團隊扶植計畫,從一九九二年首屆補助八團兩千萬元,成長到今年的九十八團近一億八千萬元,還不包括今年新增的一億元「台灣品牌團隊」計畫。臺北藝穗節、國藝會的「新人新視野」專案等計畫,也能提供年輕人創作發表的支援。不過,競爭也相對增加,不只是劇場本身的競爭,還包括與影視、網路等娛樂的競爭。 在台灣從事表演藝術特別辛苦嗎?林懷民給的答案是,全世界都非常辛苦。台灣政府給得少,機會也不多?林懷民說,錯!在台灣起步非常容易,你覺得錢不夠,把你丟到紐約,你可能只能在小學禮堂,還要拉人來看,怎麼可能到國家劇院實驗劇場?但重點是,除了台灣,除了台北,還有別的地方。林懷民認為,當你決定要做什麼後,只有你自己能把門關起來,其他的事情沒有不可能。也許,過程不如你想的這麼順利,但要搞這個,就要付出代價。所以,別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畢業季來臨之前,我們製作了「劇場七年級生創業的第一哩路」特別企畫,專訪「三缺一劇團」、「再現劇團」、「阮劇團」、「周先生與舞者們」、「再拒劇團」、「風格涉」,六個以七年級生為主要組成分子的團隊。這些邁入三十大關的劇場新世代,走在這條崎嶇難行的創業之路上,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學校課堂到舞台實戰
給表演藝術新鮮人的三條教戰手則
六月是畢業季、也是許多畢業生邁向人生新階段的起點,對表演藝術這一行來說,要如何起步呢?事實上,為了讓藝術新生代順利邁入職涯,目前在官方與民間團體都有不少協力管道,相較於十年前,當下的藝文補助環境健全,機會和資源相對多元,行政、製作、創作資源,都對年輕創作者釋出善意,只要有心想創作,到處都是舞台。而從校園課堂到實戰舞台,會面臨什麼情況?本文的三條「教戰手則」,將告訴你學校沒教的事。
-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二: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
小而美的藝術創業 夢想的行政實踐
因應藝術大學畢業生多半是自由接案的Soho族,意味著某種自行創業的概念,隸屬臺北藝術大學的「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即以「藝術創業」為思考起點,發揮藝術大學的特色,協助小而美的「微型創業」,以發揮更多不受大產業機制所限制的創意。育成中心執行長劉怡汝表示,育成中心一定程度上很像保母,找適當的人從各種角度檢視團隊的理想與實踐。針對個案給予最適當的建議,也提供完整的後援體系、行政諮商與心理輔導,育成中心是陪伴團隊走進社會的「最後一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