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畢業季、也是許多畢業生邁向人生新階段的起點,對表演藝術這一行來說,要如何起步呢?事實上,為了讓藝術新生代順利邁入職涯,目前在官方與民間團體都有不少協力管道,相較於十年前,當下的藝文補助環境健全,機會和資源相對多元,行政、製作、創作資源,都對年輕創作者釋出善意,只要有心想創作,到處都是舞台。而從校園課堂到實戰舞台,會面臨什麼情況?本文的三條「教戰手則」,將告訴你學校沒教的事。
過去,表演藝術科班生走出校門,面臨的是「畢業即失業」的窘境;能夠「學以致用」的,實在少之又少,而堅守創作崗位的,更是異數。這幾年,隨著表演藝術圈大老、雲門舞集林懷民在二○○五年表演藝術聯盟主辦的「文化論壇」中,拋出「表演藝術創作力斷層」的問題,而引發了後續效應;二○○七年,國藝會的「表演藝術創作論壇」裡,「創作人才斷層」及「世代焦慮」的議題再度成為焦點;本刊去年所策劃的廿一世紀十年回顧中,亦將「尋找大師接班人」列為重要話題之一。這一連串的討論,喚起了政府對提振並鼓勵年輕世代創作能量的重視。
如今,我們看到國藝會從二○○八年起與兩廳院合作籌辦「新人新視野」專案,提供甫出校園的藝術科班畢業生,一個初試啼聲的舞台;由文建會補助,北藝大執行的「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架構以「藝術」創業的輔導機制,支持年輕藝術家的夢想;每年七、八月,臺北藝穗節釋出免費的演出場地,刺激許多藝術創作新鮮人新手上路;文建會主導的「音樂儲備人才庫」和兩廳院主辦的「樂壇新秀」徵選,更是樂界行之有年,為年輕有潛力的音樂家打造的舞台。更遑論文化創意產業所勾勒的夢幻願景,讓多少表演藝術人才,願意以時間換取空間,在後勢看漲的文創這一行,放手一博。
放眼望去,當下的藝文補助環境健全,機會和資源相對多元,行政、製作、創作資源,都對年輕創作者釋出善意,只要有心想創作,到處都是舞台。因此,近三年來,新立案的劇團和舞團的數量幾乎到達了過去十年來的巔峰,從國藝會近年的補助案統計中,我們也可看出首次獲得補助的團隊和個人,年年攀升。種種跡象顯示,愈來愈多人願意投入藝術創作的行列,然而,從校園課堂到實戰舞台,有多少是學校沒教的事?
1. 喜歡創作一定要成立自己的團嗎?
就現行的創作補助而言,大都是針對立案的團隊,個人幾乎很難在公部門拿到補助,因此,要不要成立一個自己的團,承擔行政壓力和人事成本,或者當一個獨立的創作者,保持與不同團隊合作的彈性,就成了首要考慮的問題。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表示,一個團的成立有其必要性,但不是每個創作者都適合成立自己的團,尤其是新人,不必要馬上就成立一個團來扛。資深劇場製作人石佩玉更是強調,創作和經營是兩回事,少有兩者皆能兼顧的,嚴肅一點來看,成立劇團等於要拿人生來換。北藝風育成中心的執行長劉怡汝認為,團隊首要清楚的是完整的創業概念,透過大量的問答和討論、激盪,找出團隊事實上想做的事,才知道如何落實。
有別於過去單打獨鬥的一人劇團型態,現在年輕人多將劇團視為平台的機制,策展整合、資源共享。綜觀目前活躍於「檯面」上的新興團隊,如以台藝大為班底的「四把椅子劇團」,由輔大話劇社成員創立的「三缺一劇團」,文化大學畢業生組成的「再現劇團」,集結台藝大和北藝大人馬的「再拒劇團」,大多有風格鮮明的創作者為首,並兼容不同創作者加入的可能:例如再現劇團今年邁入第三屆的「地下聚會」劇展,從起初的試演會發展成小型藝術節的規模,意圖讓更多新生代創作者的作品,與觀眾有對話與交流的機會;再拒劇團連辦兩年的「公寓聯展」則邀請創作者為微型空間量身創作,反思劇場的定義。由編舞家周書毅與長期合作的舞者共同成立的「周先生舞團」,更推動「下一個」編舞計畫,藉由不同領域藝術家的互動,讓新一代舞蹈工作者的作品能有多樣觀點的刺激。
2. 行政資源/支援在哪裡?
儘管國內已有多所大學開設藝術管理課程,台北市文化局也委託表演藝術聯盟辦理「劇場CEO—誰是接班人」的劇場經營人才培訓計畫,但表演藝術行政人才的匱乏,與豐沛的創作力相比,一直是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的失衡現象。以北藝大的育成中心為例,劉怡汝說,幫助藝術創作新鮮人從學校銜接上社會市場的競爭之路,最需要行政方面的整頓。而育成中心便是在團隊轉型職業化時,協助他們把行政制度全面建立起來。是陪伴團隊走進社會的「最後一哩」。
國藝會籌辦的「新人新視野」,免去創作者的行政和製作負擔,更有創作顧問提供意見諮詢,讓藝術新鮮人從創意發想、排練過程到作品發表,都得到完整的協助。陳錦誠指出:「『新人新視野』除了讓有潛力的藝術新鮮人在這個平台上被看見,不要一開始就為了行政、製作事務而折損了創作能量之外,更大的意義在於,給這些初出校園、單打獨鬥的藝術工作者,一個相互觀摩交流的機會,從中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
去年成立的「劇織造」,則提供獨立藝術工作者在創作的實現上,另一種與行政支援的選擇。有別於以劇團或是編導為出發點的戲劇製作模式,該組織是一個以製作人及行銷統籌為主的團隊,從製作的觀點進行藝術創作的發想,在藝術與商業的相互激盪與平衡提升,並維持完整的製作系統與製作流程,進行資源整合。雖然經過一年的運作,並無出色的案例,但該組織的模式,已經為行政資源稀薄的小劇場,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3. 為何創作?創作的初衷是什麼?
離開校園,作品就必須面對市場機制的考驗,有時更得在藝術與商業間尋求平衡。陳錦誠觀察,現在新人的普遍問題,就是太過於被技術和形式所綁架,常常技術到位,但內容卻沒有到位,顯得本末倒置。尤其動不動就喊跨界,把各種元素加在一起,但為什麼要跨界?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藝穗節協同策展人藍貝芝則提醒表演藝術新鮮人,剛踏上創作路時容易太貪心,想做的東西很多,作品卻成了多頭馬車,有失焦之嫌。她建議年輕創作者確實衡量可負擔的執行程度。
正如同劉怡汝所說,除了設定創作的前瞻目標,並考量市場接受度外,始終要回到自己的初衷,以誠懇態度面對自己的作品、堅定經營。因此,創作者得時時刻刻反問自己為何創作,才不致在過於喧囂的環境中,迷失方向。
哪些管道幫你起飛?
整理 廖俊逞、李秋玫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以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文化資產(含民俗技藝)、視聽媒體藝術、藝文環境與發展為補助類別,每年兩期補助。申請資格為國內立案登記之團隊。曾獲補助之團體申請者限採線上申請,其餘申請者則可以線上或書面申請。
台北市文化局
以傳統戲曲、傳統音樂、民俗技藝、書法水墨、影音藝術、現代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綜合藝術為補助類別,對象為立案於台北市的團隊或設籍於台北市的個人為主。今年申請補助為二期,採書面申請。
「新人新視野」專案
自 二○○八年起,甄選大學或研究所畢業五年內、具編導熱情、懷有滿腹創意想像的新世代。由主辦單位提供製作經費、演出舞台、技術統籌、行銷宣傳等資源,希望 甫出校園的年輕創作者持續創作並給予發表平台,試圖消弭表演藝術生態創作力斷層之危機。每年二月間受理申請,十月發表作品。
臺北藝穗節
仿效愛丁堡藝穗節模式,於二○○八年首創,鼓勵各式表演在各樣的場域空間發生,主辦單位提供免費的演出場地,不用經過審核程序,票房的全部收入,全數歸給演出團隊。讓台北各地的小角落,看到充滿能量的藝術創作。
北藝風創意團隊育成計畫
以 畢業五年內的年輕藝術工作者為主,內容涵蓋各類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以北藝大的專業資源,提供工作空間、和各類行政專業顧問群密切交流,協助團隊實驗、孕 育未來事業。申請者須聘請一位業師擔任顧問,並提出書面計畫,經過簡報說明、個別訪談及營運計畫書審查,通過後成為育成團隊。
「兩廳院樂壇新秀」系列徵選
從 一九八九年起舉辦至今,每年皆有系列性的甄選。自二○○五年起,活動分為西洋音樂與傳統音樂組,並擬定兩年的培育計畫,入圍者可在第一年於演奏廳安排一場 個人音樂會,表現優異者可於第二年以後受邀參與兩廳院製作之音樂節目演出。由於類別繁多,樂器種類在兩年的甄選中交替進行。
「歌劇工作坊」徵選
每年大約在暑假期間進行,今年即將舉辦第四屆,往年曾經公開從優秀的年輕歌手中甄選,並安排系列性的課程教學、排練及歌劇的演出,但每年的規定皆有所修改。今年則從以往三屆邀請曾參與過的學員回流,接著直接排練、演出。
文建會音樂儲備人才庫
兩年舉辦一次,大約都在年初公告參加辦法,以每屆兩年為培訓時間甄選國內優秀音樂家,藉著補助參加國際大師班、音樂營及舞台演出的磨練,協助參與國際性音樂比賽。以往只開放鋼琴與小提琴兩種樂器,今年增設中提琴及大提琴兩類,承辦單位改由台灣音樂中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