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即創業

去年底,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應國藝會之邀,在「新人新視野」補助說明會上,以「如果我是一個年輕表演藝術工作者」為題,給現場年輕藝術工作者上了一堂的課。

林懷民提及,當年為演出宣傳,他和攝影師郭英聲抱著海報,在西門町一家一家問,可不可以讓雲門貼海報。整天下來,只有一家鞋店願意,郭英聲因藝術不被重視而生氣,林懷民卻非常感謝,終於有一家願意貼,還送票請他看戲。直到現在,這個經驗始終讓他記得,票是一張一張賣出去的。林懷民強調,雲門的票房,四分之三是工作出來的,文宣要做七次提醒,才能讓一個觀眾真正下手買票。

雖然今日的我們,和當年的林懷民面對的是不同的時空條件。然而,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而言,有個事實從來沒變過——創作,永遠不只是創作而已。創作者,不可能只專注於創作一件事,創作,就和創業一樣,對行政、行銷、經營、管理,都得有概念、有想法、有願景。

過去的環境封閉、資訊不發達、藝術人口少,有心成團經營的人,只要加上努力與堅持,都可以掙得一片天。四十年後的今天,觀眾人口顯著成長,藝文環境也更為「友善」,例如:文化部的演藝團隊扶植計畫,從一九九二年首屆補助八團兩千萬元,成長到今年的九十八團近一億八千萬元,還不包括今年新增的一億元「台灣品牌團隊」計畫。臺北藝穗節、國藝會的「新人新視野」專案等計畫,也能提供年輕人創作發表的支援。不過,競爭也相對增加,不只是劇場本身的競爭,還包括與影視、網路等娛樂的競爭。

在台灣從事表演藝術特別辛苦嗎?林懷民給的答案是,全世界都非常辛苦。台灣政府給得少,機會也不多?林懷民說,錯!在台灣起步非常容易,你覺得錢不夠,把你丟到紐約,你可能只能在小學禮堂,還要拉人來看,怎麼可能到國家劇院實驗劇場?但重點是,除了台灣,除了台北,還有別的地方。林懷民認為,當你決定要做什麼後,只有你自己能把門關起來,其他的事情沒有不可能。也許,過程不如你想的這麼順利,但要搞這個,就要付出代價。所以,別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畢業季來臨之前,我們製作了「劇場七年級生創業的第一哩路」特別企畫,專訪「三缺一劇團」、「再現劇團」、「阮劇團」、「周先生與舞者們」、「再拒劇團」、「風格涉」,六個以七年級生為主要組成分子的團隊。這些邁入三十大關的劇場新世代,走在這條崎嶇難行的創業之路上,他們面對的困難是什麼?如何規劃、想像團隊的發展?他們需要的協助是什麼?如何兼顧創作和經營?他們目前正在做的事是什麼?對於未來又有什麼規畫?而更早開始的「創業者」與他們的經驗,甚而其他國家的現況,又能帶給初出校園、即將投入這一行的表演藝術科班生,什麼啓示?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