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
戲劇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孵育4年終誕生!
嚎哮排演要演音樂劇了?! 從去(2023)年的上半場讀劇,到今(2024)年4月全本讀劇演唱會,這齣孵育了4年的喜鬧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下簡稱《別叫我成功》)終於要在8月登上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舞台。 「我們是一個沒有遠景的團隊,都是被deadline追著跑!」嚎哮排演金三角之一、負責編劇的王健任玩笑地說。一切的起點來自2020年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藝術孵育計畫」當時台灣表演藝術界面臨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在國外製作進不來、劇院也無法開門的情況下,場館選擇將資源投入在地題材的扶植與開發。正處起飛期的台灣音樂劇,逐漸有群專業創作者、表演者與觀眾成形,而嚎哮排演受到啟發,冒出了「想做台灣《Hamilton》(註1)!」的念頭,於是帶了兩首曲子〈成功還是不成功〉與〈台荷大戰〉投件,結果獲得場館方熱烈的喜愛與鼓勵,於是在劇院陪伴下,走著走著,走出了一齣屬於嚎哮排演獨有風格的音樂劇。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劇
王健任 雜學家的編劇整理術
動漫、歷史、經典文本、新聞事件等化作創作內容,多樣取材而未見規律的套路;雖是嚎哮排演的御用編劇,也與不同劇團發展劇本;無厘頭且天馬行空的情節與對話,往往讓人掉入他所設下的語言漩渦,不只是笑鬧而已他是王健任,可以說是近年最多產的劇場編劇。 與其替王健任定義,他其實用「編劇」這個身分替自己編寫無法定義的身分與生命經驗,如同一場屬於編劇的整理術,有條有理地分配每個位置。 抉擇人生的「刪去法」 高雄出生的王健任,大學之後才正式接觸劇場,作為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的第1屆學生,是思考過後的誤打誤撞。他說:「我是用刪去法。」社會組的他將沒興趣的文、法、商三個組別刪去後,首選是大眾傳播,但在考試分數的限制與國立大學的選擇下,最初以為「劇場藝術系」跟大眾傳播是差不多的。生性靦腆、甚至在鏡頭前顯得尷尬的他,笑說自己其實是以「表演」畢業,但也說:「我基本上算是個沒有什麼專長、也不突出的的學生,不管是表演,或是做藝術行政相關,我覺得我好像都蠻邊緣的。」不過在大四那年,當時於該系任教的導演呂柏伸開設編劇課程,那個學期王健任因改編卡繆小說《異鄉人》而獲得稱讚,竟成為他晚來的啟蒙。 畢業後的王健任,做過劇團行政、公家機關的職務代理、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藝術行政等,而藝術行政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正職工作,不過他意識到這份需要與藝術家溝通、與團隊協調、擔任主持人而必須站到前面的工作,並不適合自己的個性。之後去北藝大唸劇本創作研究所,也是另一種刪去法,自己有興趣也可能相對有能力,就去試試看同時,也是王健任給自己一次「能不能真的成為編劇」的機會。 相較之下喜歡躲在幕後寫劇本的他,說在當藝術行政那段時間裡一直在想的是:「要一直做『過得去』的事情就好,還是做一個可以相對做得不錯(但可能有挑戰性)的事情?」那時候還曾對同事說過一句現實感十足的玩笑:「我覺得真的不能把喜歡的事情當成工作,所以我們才在這邊。」所以剛開始去北藝大唸書,也不過是想做點自己相對喜歡的事情,而不把它視為工作。但王健任此時噗哧一笑說,編劇卻成為現在的工作了。 與其說是當年給自己「能不能真的成為編劇」的挑戰成功,王健任也相信是因緣巧合。在北藝大唸書、同時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嚎哮吧~~匿名者的「疫」外之旅
其實「嚎哮排演」的「油土伯」生涯並非疫情下才開始,當初起意拍片,主要是為了填補手上沒有案子時的空窗期。沒想到5月疫情升溫時,他們的《匿名者》系列影片切合時事發揮,竟讓點閱率一口氣暴漲十幾萬,也讓更多非劇場同溫層的觀眾認識他們。對自己的創作定位是「不分創作媒介說故事」,他們也相信表演沒有界線,從舞台到影像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喜劇長才。
-
ARTalks
生死民俗、看破香火!:《陰間條例:冥戰篇》
編按:改編自台灣金漫獎作品「Salah-D」創作《陰間條例》及韋宗成創作之《冥戰錄》。故事透過一場生死簿的陰錯陽差,牽扯出七爺八爺的前世未償宿願,也觀照「信仰」在網路時代下的意義。
-
戲劇
這次是東意,下次會是蕭東意嗎?
《東意在哪裡》以諧謔的角度拋向過往幾部反詰自身的劇場創作,但它們多已建構出自己與角色、觀眾的認知體系(如吳興國《李爾在此》、朱陸豪《七十三變》等),這個方式確實趣味卻反襯出蕭東意的渺小「東意」的被認識,如何被觀眾與演員挑戰呢?這個作品的產生會否更呈現出觀演間投射目標的落空呢?
-
戲劇 《在世界中心叫不到計程車─於是改搭Uber》
最親密的陌生人 密閉空間裡的四城故事
台南人劇團導演廖若涵從搭乘計程車與司機聊天的豐富經驗出發,與編劇王健任以集體編創形式,發展出新作《在世界中心叫不到計程車於是改搭Uber》,將述說發生在台北市、雅加達、胡志明市和新加坡的四段計程車故事。而在劇場中如何讓故事完滿串接,敘事視角從一輛車,跳上另一輛車,讓故事在路上流轉徘徊,是此次製作的最大挑戰。
-
戲劇新訊
《馬爾他的時報鷹》 一個冷硬派偵探的台北故事
私家偵探馬修.史卡德在《八百萬種死法》裡,對委託他尋找旗下女孩的皮條客錢斯如是說:「辦案就應如此,GOYAKOD。」「你說什麼?」「GOYAKOD,意思是:抬起屁股去敲門(Get Off Your Ass and Knock On Doors)。」綜觀全系列作品,馬修正如他自稱那樣,走遍紐約街道、造訪各式店家、人物,敲門,又或是這邊戳一下、那邊踢一腳,挑絆著某些人的敏感神經、聆聽與案情相關或不相關的回應。 貪食德工作室新作《馬爾他的時報鷹》,劇名揭示了兩種主題:一方面借用漢密特經典推理小說《馬爾他之鷹》名稱,同時,這也是個與棒球有關的故事。導演蘇洋徵和編劇王健任試圖讓有如前述卜洛克筆下的「冷硬派」偵探特質,現身台灣、漫步天母,他們與演員一同,實際走訪並深入鄰近棒球場四周的街道,透過三條互不相關的故事線,組成人們共有的棒球回憶。相較於縝密的案情編排、刺激的辦案過程或懸疑的謎團解碼,冷硬派偵探的魅力在於他們對細節緊咬不放的頑固性格,以及遊走在法律邊緣、體制之外的道德原則。一個身處於台北的私家偵探,在他「抬起屁股去敲門」之前,可能得先替悠遊卡加值;一段段棒球回憶,其實交織著我們都不陌生的生命經驗、屬於台灣的特殊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