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桐
-
說戲
戲曲共生在台灣
共生,是當前台灣戲曲劇壇的趨勢。 我說的共生,並不是傳統戲曲各劇種在現代社會同舟一命,而是藝術表現的交互融通。無論編劇、導演、設計群,甚至唱腔,都打破劇種界限,「原汁原味」已不再是唯一藝術準則。 即以今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為例,《相看儼然》在前世今生的劇情設計下,歌仔戲與音樂劇相融於一台,《青姬》的崑曲、京劇、歌仔戲,各自體現不同性格身分處境,無需標舉實驗,也不必強調跨界,混血共生已是常態。11年前戴君芳執導《亂紅》(2012),劇評還鄭重解析為何明代侯方域唱崑曲、清代侯方域唱歌仔,而今面對《青姬》的3種腔調,觀眾只欣然讚嘆「毫無違和」。 近年多部大型展演以及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多元共生幾乎成為常態。各劇種共冶一爐,是為了劇情需要,或者說,是在製作之初已有的共識。 這不是突發現象,回顧歷史,創作人才早已相互流通,本文僅就我最熟悉的部分,說明京劇在其中不容忽略的位置。 眾所周知,多位歌仔戲導演原為京劇演員,演而優則導,跨越劇種之際,從小學習已內化為骨血的京劇身段、走位調度、鑼鼓程式、武打招數,自然被運用於歌仔戲,甚至也將部分京劇劇目移植為歌仔戲。很早就投入歌仔戲的名導劉光桐、林春發、閻循瑋,分別畢業於小陸光京劇與復興劇校,蘭陽戲劇團的蔣建元導演原習豫劇,後曾向朱陸豪、王冠強請益京劇。兩岸知名的李小平導演,原為小陸光京劇武淨,在國光劇團執導十餘部新戲,獲得國家文藝獎,而他的學習經歷還包括師從王小棣、李國修,因此遊走京崑、現代劇場、歌仔戲、音樂劇,無不優游自在。著名京劇武生朱陸豪與小生名家曹復永,也曾受邀擔任歌仔戲導演,創出重要作品。與客家劇團長期合作迭創佳績的導演彭俊綱,原為京劇武淨,更是國光導演。國光崑曲名家温宇航,應一心戲劇團之邀,指導孫家二姊妹身段並設計表演已有十餘年,還曾擔任客家戲導演。 「導演」原本就不限於單一劇種,但從小受京劇四功五法嚴謹訓練,執導其他劇種,尤其是包容力強的歌仔戲時,京劇表演體系必然是豐厚充沛的資料庫。 教育體系內,不能不提趙振華。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聘請這位京劇名武生擔任歌仔戲專業技術教師超過20年,原本觀眾疑惑何以跨劇種教學,但後來證明影響更深遠。最鮮明的例子是李家德,原本是歌仔戲科學生,趙振華老師不僅以嚴謹京劇武功練其筋骨,
-
戲曲新訊 音樂家余濟倫打造歌仔戲新風貌
台語音樂劇《宮牆》融入西方管絃樂
當傳統歌仔戲遇上西方管絃樂團,會擦撞出什麼火花?出身西洋古典音樂背景,卻投身歌仔戲創作的雅歌樂坊音樂總監余濟倫說,歌仔戲是台灣早期重要的流行文化,但是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的深化,逐漸受到冷落;如何能創作一齣兼具歌仔戲聲腔之美又能切合時下大眾藝術品味的歌仔戲,是他不斷思索的方向,於是今年春天,當音樂劇在台灣掀起一股熱潮的當下,一齣結合傳統戲曲與西方管絃樂的新型態台語音樂劇《宮牆》,便成了他嘗試的第一步。 《宮牆》由知名戲曲導演劉光桐執導,故事取材自聖經中充滿智慧、勇氣與愛的以斯帖皇后,故事背景發生在數千年前西亞猶太的神祕國度,以斯帖皇后因著她的智慧與勇氣,拯救了全民族免於被滅絕的命運。余濟倫強調:「我們大膽地以西方的管絃樂編制作為音樂劇主要音響骨幹,搭配著優美的歌仔戲曲牌與聲腔,將這些時空錯置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希望能夠營造一種超越時空的宏觀精神,並且探討人存在這世界的意義。」(廖俊逞)
-
近期演出
《浮緣仙道》走向本土國劇風格
三年前,一群國劇工作者在旺盛的改革企圖下成立了「國民大戲班」,想要將國劇演出結合本土特色,團長兼導演劉光桐曾擔任《慾望城國》、《王子復仇記》的總排。十二月演出的《浮緣仙道》是一齣神仙武俠愛情劇,將以本土的開朗不羈取代國劇的端莊嚴謹,唸白以標準國語(京白)取代韻白,並擷取各家戲曲乃至黃梅調、台灣民謠等曲調,增加與觀衆的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