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
-
書信體
從港片盪開的一些事
YC, 常常愛開玩笑說我是資深港迷,香港電影電視劇餵養長大的小孩。說起港片,幾乎像聊起左鄰右舍的叔伯姨嬸,一開腔就把前世今生抖出來,還附帶自我詮釋的定論。或許可以這麼說,早初無意識的接觸,已經塑形了葷素不忌的品味,根基了理想典範的認知。記得90年代在戲劇系畢業時,曾有段時期投入電視劇本的撰寫工作,引領我們前進的香港編劇顧問,以港片習慣的敘事節奏來判准書寫方向,界定並度量好╱不好、可行╱不可行。很可惜,那時只懂得模仿,試圖一味趨近,卻沒有理解到港片之所以成為「港片」的構成圖景和核心思維,甚至沒有理解到香港和馬來西亞日常習性的罅隙,寫著寫著就掉進了裂縫裡頭,只好勉力把自己手腳左拐右挪,讓五臟六腑扭成一堆,好稱職地承擔那唯諾空間的生存,把不適應認知為不夠聰明、不夠成熟、不夠努力。現在回頭來看,也幸好有那時候,才深深體會港片入心之深。 那究竟是怎麼開始呢? 成長的70到80年代,那段日子若有機會看電影,多數是跟父母一起,不外乎兩種來源,上電影院、或收看家裡的電視節目。電影院有票房考量,自然以賣座為主,電視節目以尺度考量,自然以安全為要。影片主要來自香港和台灣,類型以武俠片或動作片為主流,伴隨警匪片或愛情片等。先聊對我影響(或者說「病情」)較輕的台灣電影,彼時恰逢雙秦雙林愛情文藝片興盛,別稱小說家瓊瑤的「三廳電影」,哪三廳?客廳、飯廳、舞廳,一套電影就在這3個場景來回晃蕩完成。雙秦雙林就是秦漢、秦祥林、林鳳嬌、林青霞,正值韶華青春的他們,每天忙著在電影中三角戀,秦漢在A電影是第三者,秦祥林就會在B電影介入別人關係,再不然,就是C電影當中,你得掙扎地在林鳳嬌和林青霞之間做選擇。如果這部他們沒有在一起,不擔心,下一部他們就是命中註定。俗套既是金科玉律、老梗自然理直氣壯,絕症、意外、失憶,在一起誤解分手重逢冰釋前嫌又在一起,咦!我說的是韓劇嗎?看來世界沒什麼新鮮事,觀眾打心底愛的就那幾味,習慣是種魔性的制約。 或許男孩性情使然,很快就對三廳膩了,一心只想闖蕩江湖,劍嘯天下。在香港,武打要素絕對主流,無論喜劇、愛情、懸疑,鬼片賭片,總得來一場打鬥,善罷甘休。你可以去對比好萊塢在2000年前後的武打設計,足見香港這方面的影響力。 小時候的記憶,邵氏電影公司的片頭和音樂、張徹的武打片、楚原的武俠片,占滿
-
書信體
一時瑜亮
YC, 這次不談作品,聊聊作品中的人。一時瑜亮,常形容兩位不相伯仲的對手,相互輝映卻又頡頏競逐。「既生瑜,何生亮」,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雖是小說,在大眾心底宛如正史地位。諸葛亮和周瑜命運自此被文字寫定,一個笑傲天際,一個飲恨沙場。在香港電影圈內,我總想起兩組相似的對照,非常有意思。 第一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無間道CP梁朝偉和劉德華。梁劉從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出道,各自憑《新紮師兄》和《獵鷹》的警察角色而嶄露露頭角,80年代港劇《鹿鼎記》韋小寶和康熙皇帝是他們首次合作。兩者逸事,無須過多贅述。每每合作,瑜亮之說塵囂至上,在演技評價上多抑劉揚梁,似乎劉再怎麼努力還是追不上天分洋溢的梁。但有天分就意謂不努力嗎?當年的無線訓練班被喻為少林木人巷,得一路過關斬將才走出屬於自己的輝煌,梁劉當紅30年,自有一番緣由。「英氣讓人羨敬,憂鬱讓人沉醉。」我的高中同學聰慧地為兩者定錨,她說, 「管他們有沒有瑜亮,很簡單,先和梁朝偉談戀愛,然後嫁給劉德華。」 《無間道》應該是影迷們最津津樂道的合作。但其實,他們並不是第一次在影片中互換身分,更早之前是90年代的《中環英雄》,上班族和黑社會小弟,因機緣巧合下,兩人對調身分,上班族混入江湖,小弟穿起西裝,開啟了荒謬錯位的生活,繼而導正了自己原有走偏的生命。不在其位而謀其政,不曉得算不算是大眾對明星形象的投射? 梁劉似乎沒有過密的私交,更多是被大眾並置來驗證其品味判別。從我的角度來看,兩人各自的事業重心其實從很早就有了端倪。梁劉初走紅的年代,梁便去台灣接了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巧的是,劉在台灣接演的是朱延平導演的言志作品《異域》。其後,劉當歌手開演唱會當監製投資電影等,項目名稱琳瑯滿目,踏實經營的是明星產業;梁除了當過短期的歌手外,就是演戲演戲演戲,專心一致在演員道途上精進,今日能拿到終身成就獎絕非天分一詞足以涵蓋。換句話說,兩人之爭,並非天賦努力之辯,而是兩人努力方向各有去處,最後的結果自然不相逕庭。 第二組來自70年代鐵漢CP姜大衛和狄龍,那時候流行陽剛武俠片,兩人均是著名導演張徹門下子弟,是邵氏力捧的明星,銀幕合作前前後後近50部,計有《死角》、《報仇》、《刺馬》、《雙俠》、《十三太保》等。張徹曾書寫,姜狄雙檔是他生平選角最成功的一次,一叛逆一正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