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若珮
-
焦點專題 Focus 衛武營歌劇里程碑
跨越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羅恩格林》首現台灣舞台
在我們習以為常沉浸的歌劇中,華麗的詠歎調、明確的分幕與耳熟能詳的旋律,構築出義大利歌劇的魅力與親切。然而,當一座劇院歷經10年耕耘,累積了觀眾的欣賞品味與藝術實力之後,是否能勇敢地踏出熟悉的範疇,迎接一位被視為不容易認識透徹,卻又極具深度的作曲家?2025年夏天,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衛武營)將用行動作出回答透過一部從德國萊茵歌劇院引進、風格大膽、設計深刻的《羅恩格林》(Lohengrin),開啟一場穿越古今、橫跨現實與神話的美學對話。 10年磨一劍,15部劇作鋪路而來 衛武營自2015年成立推動小組促成與德國萊茵歌劇院及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的合作以來,衛武營便將「歌劇共製」納入長遠藍圖。從2018年開館至今,15齣義大利經典與現代詮釋的歌劇已陸續登場。涵蓋《創世紀》、《驚園》、《杜蘭朵》等國際共製,也包括全本的《茶花女》、《諾瑪》、《魔彈射手》,《費黛里歐》、《尤金.奧涅金》、《憨第德》等音樂會形式,更有當代歌劇《天中殺》及前衛歌劇《創世紀》等作品,參與團隊橫跨全球多達 20 個劇院與團隊。 一一數來,藝術總監簡文彬與團隊發現:「大家可能對義大利風格的歌劇作品比較熟悉,經過這些之後我們想,現在好像可以和觀眾一起挑戰一個更具重量的作品。」 回望與前行:《羅恩格林》的時代意義 「事實上,如果搜尋史料,就會發現《羅恩格林》在華格納所有作品中,是最有義大利風格的一部。」簡文彬總監指出,這部1850年首演的歌劇,在音樂風格與戲劇結構上,仍保留著傳統義大利歌劇的特質。反過來說,《羅恩格林》對其他作曲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威爾第自己也說過,包括《羅恩格林》裡的配器,在他自己的作品裡也可以找到幾乎是平行的對照。」簡文彬說,這樣的影響在《阿依達》開場的序曲特別明顯,甚至可以說那段音樂邏輯與《羅恩格林》的序曲幾乎如出一轍。這樣的觀點也突顯出華格納與威爾第這兩位19世紀歌劇巨擘之間潛藏的相互對話。 此外《羅恩格林》更是華格納風格轉變的分水嶺。「這是華格納最後一齣以『歌劇』來稱呼的作品,之後他就全面轉向『樂劇』。」簡文彬認為,相較於《指環》這類龐大樂劇,《羅恩格林》既具備可辨識的段落結構
-
台北愛樂攜手吳曜宇與獨唱陣容 挑戰全本德弗札克《聖母悼歌》
2024年,適逢德弗札克逝世120周年,台北愛樂合唱團與青年管弦樂團將首次獻演德弗札克最龐大的合唱交響鉅作《聖母悼歌》(Stabat Mater),並邀請指揮家吳曜宇及女高音林慈音、女低音翁若珮、男高音王典及男低音陳翰威等國內獨唱陣容,將於3月25日晚間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帶領樂迷感受德弗札克最高難度也最溫暖療癒的曠世鉅作。
-
音樂
後疫情新貌 新世代交響召喚未來光明
去年八月接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殷巴爾,以系列馬勒交響曲音樂會讓台灣樂迷心醉神馳,雖然後續演出因武漢肺炎取消,但隨著國內疫情趨緩,大師欣然重返,與優秀台灣音樂家小提琴家曾耿元、曾宇謙與女中音翁若珮合作,與TSO推出五場「大師系列」音樂會,呼應了團長何康國提出的「大地之聲」、「在地能量」和「面對疫情」三大主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假絕代 華麗轉「聲」
西洋古典音樂史上,炫技的名家與明星歌者以十九世紀的協奏曲與歌劇作品為最,這類曲目講究大編制、大場面、炫技等要素,在當時蔚為風潮。即便在今日,這些十九世紀的音樂作品仍是舞台上歷久不衰的經典,而演繹這些作品時展現的驚人技藝,也使之成為古典音樂中的明星。然而但回到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歌劇及協奏曲的起點,協奏曲尚未發展為炫技取向,器樂獨奏家自然少了些明星光芒,那麼最早的古典音樂明星,應該屬於閹伶了。 電影《絕代艷姬》重現當時閹伶的風華,卻也描述在光鮮亮麗外表之下的殘酷。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不人道的方式終究成為歷史,但在近半世紀古樂興起,巴洛克歌劇再次復興重回音樂舞台,閹伶雖然無法重回舞台,卻讓假聲男高音異軍突起。媲美閹伶的極廣音域及精緻唯美之嗓音,來自法國的菲利普.賈洛斯基(Philippe Jaroussky)即為當代之翹楚。趁著這位巨星的到來,我們近身了解他的魅力、邀請國內假聲男高音李文智與音域相近的次女高音翁若珮對談,並且揭開閹伶的神秘面紗,讓您一探絕代的真聲假聲,如何華麗轉「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聲!假聲?男生!女生?
「我高中時吹小號。」 「我高中時吹長號。」 「我從小被『逼』著學鋼琴。」 「我從小乖乖學鋼琴。」 「我小時候唱童聲,女生聲部人少,媽媽就安排我去補人。」 「我則是哪裡缺聲部,就去哪裡支援。」 「我當兵時是海軍樂隊,練習室後面就是艦艇引擎,長時間在那兒練小號,也把我的肺活量練得大一點。」 「我記得後來在美國念書,他有一次穿海軍出來,那根本就是《蝴蝶夫人》的男主角平克頓!」 一位是假聲男高音,一位是次女高音,李文智和翁若珮自小共通的地方還真不少都是聲樂家、都進琵琶第音樂學院(Peabody Institute)進修、一個畢業後另一個轉到同一位老師名下學習。在專業領域上,兩人因為音域的關係可能互搶角色;在私下,年長與年輕不是絕對,而是認識已久才相認的遠房阿姨與外甥。他們的舞台故事與其是對談,卻更像信手拈來的人生,讓我們更貼近歌劇世界。那一搭一唱、一笑一顰,宛如看見當年在教會裡,那兩個隨時伸出援手的美麗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