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看見太陽

相關文章 3 篇
  • 二〇〇二跨洋巡演版《看見太陽》
    即將上場

    二〇〇二跨洋巡演版《看見太陽》

    果陀劇場大型歌舞劇《看見太陽》,由舞台視覺大師聶光炎、導演梁志民、作曲陳國華與編舞馮念慈聯手出擊,讓觀眾在次體驗音樂劇的驚艷,這齣聯合二十多位歌舞優聲代的實力演員演出的歌舞劇,果陀劇場不僅要讓台灣觀眾重新體驗,四月也將遠赴紐約演出這齣膾炙人口的精采好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果陀劇場二〇〇〇年全新歌舞劇《看見太陽》以原住民為題材。
    台前幕後

    虛擬神話的浪漫序曲

    縱使太陽神話是虛擬的,梁志民架構起簡明的故事動線,希望藉由豐富多變的歌曲和舞蹈,營造出浪漫抒情的基調。因為,劇場不必是現實生活的寫實版本,可以有觀照,但是,應該存在一段適當的美學距離。

    文字|楊美英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看見太陽》的四個主角都各有其聲音的特質,並都能將每一支曲子發揮得淋漓盡致。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見太陽》驚鴻一瞥後的雜感

    《看見太陽》就每一支歌曲而言,不管是作詞或作曲,都能充分發揮出該有的能量。然而,以作品整體的連貫性而言,卻有不足之處,這可能是這出歌舞劇較需努力的地方。劇場製作是一種合作發展的過程(collaborating process),要靠創作團隊其他成員的提醒、腦力激盪或是專業上的貢獻一齊配合,才能完成衆多細節的規畫。

    文字|馬天宗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望向在地的未來

  •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