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志民(果陀劇場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凝視聶光炎──穿越,集體狂飆的劇場歲月(一) 他們眼中的聶光炎

梁志民:聶光炎幻化材質與空間的舞台魔法

採訪  白斐嵐、鄒欣寧

若把劇場分作有形物與無形物,布景、服裝與場地屬於前者,音樂與燈光則屬於後者。看著果陀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梁志民近40年對於音樂結合戲劇的投入,或也不難理解原初他對燈光的興趣實大過舞台布景,著迷於燈光變化如魔法,有呼吸有生命——然而他卻從聶光炎身上學到如何幻化材質、克服場地。

大學時期,梁志民主修導演,副修燈光設計,雖不時會在學校遇到,但並沒真正上過聶光炎的課——聶光炎當時在國立藝術學院(今北藝大)教授的是舞台設計,不過據梁志民回憶「聶老師有個習慣,會同步思考舞台與燈光」,日後聶光炎為果陀劇場設計的兩個作品也是如此。梁志民剛踏入劇場時,曾數度擔任聶光炎參與製作的舞台或燈光技術人員,得以近距離接觸其設計。1986年汪其楣導演的《仲夏夜之夢》,梁志民擔任副導,這是他第一次和聶光炎密切工作,親眼看見聶光炎如何運用意想不到的材質,在舞台上呈現出乎意料的效果:「他用透明塑膠水管編列波浪,燈光打上去,一片金碧輝煌;又或者是層層疊疊的紗,繃在木作框架上,燈光穿透,營造夢境般的夢幻。」

即便是實體舞台,聶光炎也能發揮每個劇場的空間特性,藉此突顯作品的精神內涵。其中讓梁志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3年於國家戲劇院演出的《雷雨》。坐在觀眾席的梁志民,看著大幕拉起,布景遠遠躲在舞台深處,再慢慢被滑車推送出來,內心深刻感受某種「歷史緩慢來到眼前」的悠然時間感

從《看見太陽》看見設計的緻密考量

聶光炎的空間魔法,延續至他與果陀劇場首度合作的原住民題材音樂劇《看見太陽》(2001)。眾所皆知,早期台灣場館極度缺乏,大型音樂劇往往得將就不合用的演出場地,好比《看見太陽》首演的國父紀念館。聶光炎首先以已故燈光設計施舜晟為1998年《天使不夜城》設計的橫移軌道系統為基礎,另外加上縱向移動,如梁志民所言,「等於重新拼了一塊自動舞台出來」。國父紀念館本沒樂池,他於是又順著舞台前緣向外延伸半圓形,將樂團安置此處,連帶讓劇中原住民歌舞可以繞著圓圈進行,成就許多美麗畫面。

既然舞台延伸了,還得處理突出區域的光線問題,聶光炎便在兩側加上燈架(truss)。「他這燈架可不只是單單擺在那裡,還特地用魯凱族圖騰把燈架遮起來」,梁志民回憶,「所以說聶老師在做整體設計時,會周密考量所有細節。」

其實在《看見太陽》之前,聶光炎早有多齣作品於國父紀念館演出,對場地可以說是駕輕就熟。然而製作期間,梁志民有次忽然接到聶光炎來電,「聶老師興奮地要找我開會,帶了厚厚一捲紙來到劇團,裡面都是草稿和資料,說他又重新去量了一次舞台。」

梁志民驚訝地說:「老師,這場地你不是很熟悉了嗎?」聶光炎認真回應:「不,因為你是做音樂劇,每個場景調度的音樂性一定要考量進去。」說起這段往事的梁志民,神情敬佩不已。正是因為音樂劇換景的流動與呼吸如此重要,為了「對付」國父紀念館過斜、難以升吊桿的舞台,於是改採前後排吊桿輪流升起,「把景變成像打捲一樣再『飛』上去」——這又是聶光炎克服場地另一案例。

《仲夏夜之夢》1986年演出舞台照。(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提供)

《ART》無所不在的「三」之辯證

2003年首演的《ART》是果陀劇場非音樂劇經典作品,也是聶光炎與梁志民二度合作,再度發揮他「讓空間說話」的魔法。拜金士傑、李立群與顧寶明3位硬底子演員所賜,這回順利申請到國家戲劇院的舞台。聶光炎將舞台開口縮小,畫面更為聚焦,同時調整布景比例,以能襯托劇院舞台挑高又深遠的大氣。他並充分運用這齣戲「三」的元素進行設計:開場的大三角形、三名演員、三幅風格不同的畫、三張造型各異的椅子。

梁志民提起這齣戲有趣的「正反合」辯證,如3名好友為著一幅畫起了爭端;聶光炎所設計的舞台則充分給予層次與空間,從寫實基礎發展出不一樣的想像,呈現角色之間的地位變化,以及彼此的結盟、對立、決裂與糾結。再加上燈光輔助,「我們首先看到一個白色舞台,但隨著角色開始激烈爭辯、情緒高漲,就會看到舞台慢慢發火、發燙,好像整個舞台是會呼吸的,是有心跳的」。

有趣的是,梁志民雖尊稱聶光炎「老師」,不過等到自己成立劇團,反成為聶光炎口中的「業主」。「他都說我們這些劇團是業主,也因此表現出一種服務精神,但他所謂的『服務』,真正意義在於如何用他的舞台突顯演員、突顯角色所傳達的內涵,在劇場服務觀眾。」梁志民說。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看見太陽》2001年演出劇照。(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提供)

在電腦展巧遇的數位同好

不只是「學生」與「業主」,梁志民也曾連續多年在世貿電腦展巧遇聶光炎,成為「電腦展同好」。梁志民始終對科技熱中,聶光炎則是50多歲開始學電腦,面對創新技術顯現積極心態。

「若說到用電腦畫出舞台質感,聶老師在國內絕對是先行者。」梁志民表示。即使如此,他卻也始終記得聶光炎說過的話:「電腦不是放在腦子裡,它應該放在桌上,真正使用的是你的頭腦。」此時的梁志民,眼神再度閃現敬佩,彷彿又變回當年那個在校園課外受到聶老師啟發的學生。

梁志民曾形容:「舞台設計就好像王國創始人,和導演彼此碰撞,碰撞出來一個美麗王國,再加上畫龍點睛的燈光、音樂,劇場由焉而生。」同步思考燈光與舞台設計的聶光炎,結合劇場有形與無形之物,在此創造無數美麗王國,讓梁志民如今想起,都還歷歷在目。

梁志民

1988年創辦果陀劇場並任果陀劇場藝術總監至今,為台灣中文音樂劇重要推手,推出大型音樂劇包括《天使不夜城》、《看見太陽》、《吻我吧娜娜》、《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等作,也曾搬演法國劇作家雅絲米娜.黑札(Yasmina Reza)知名劇作《ART》為中文演出,其中《看見太陽》與《ART》為聶光炎設計作品。梁志民近年亦積極投入劇場及音樂劇教育,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教授。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4/15 ~ 2025/07/15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