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姆.巴塔維爾
    焦點人物

    山姆.巴塔維爾 展覽是創造一段旅程,就像導演安排一場戲

  • 里瑞克.漢姆史密斯劇院《群鬼》。
    倫敦

    漢姆史密斯劇院新版《群鬼》 當代新詮釋引發劇場圈話題

  • 男女主角女分別為妮娜・米娜斯揚飾演薇奧列塔(左),華裔澳洲籍男高音王亢則飾演阿弗列多(右)。
    焦點專題 Focus

    《茶花女》的當代新詮釋!2025小澤征爾音樂塾歌劇製作現場與概念全記錄

  • 由臺北市政府、北藝中心共同主辦的第26屆臺北兒童藝術節在參與團隊、企業贊助夥伴的共同參與下揭開序幕。
    其他

    邀大家開啟「兒童模式」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打造城市藝術遊樂場

香港artmate-五月號廣告圖片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導覽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雜誌
  • Subscriptions數位全閱覽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表演藝術年鑑
      2.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3.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4. 表藝文摘
      5. 達人系列
      6. NSO發現系列
      7. NSO歌劇系列
      8. 特刊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訂閱電子報
:::

巴赫

相關文章 1 篇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世界的座標上重看巴赫

    這是一個刻意的安排。 今年適逢巴赫逝世二百五十週年,世界各地從其出生地開始,「巴赫熱」像輻射狀蔓延擴散,整個年度,「人人都在談巴赫」。然而我們並不打算隨之起舞,將揮別之際,追趕這一波商業機制與學術文化聯袂製造的復古景觀。 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紀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紀念的儀式亦接近尾聲。本刊選擇在此時企畫「再見,巴赫」專輯,希望從過去比較少被觸及的角度,理解、詮譯、甚至於解構「巴赫」, 我們無法還原巴赫原始的面貌,正如樂譜無法記錄巴赫的心跳、幽微情緒片段,這是歷史的難處也是好處。 我們只是試圖勾勒,從時空的差異性質、宗教與創作場域的經驗;從西方人文思潮的傳統、詮釋風格的變化,希望能夠深描或者重組巴赫的當代意義。另外,由於身處台灣,我們還加上表演藝術界與巴赫的在地互動,本地的跨界經驗,也算做小小的巴赫變奏。 該是可以沈澱,可以安靜聆聽巴赫的時刻了吧!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 網站導覽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統一編號 Tax Id number 00973926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