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揚
-
特別企畫 Feature F│Food
從小處著手,吃飯也能永續
永續精神可以在生活的各項種環節實踐,吃飯就是一大重點,像是使用環保餐具、多食用蔬食,以臺中國家歌劇院來說,就致力於入駐場館的商家推廣蔬食、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政策;同時,也辦理員工團膳,減少廚餘及一次性餐具。不過,針對進劇場後,執行工作時常需以便當果腹的人員,怎麼讓便當一事也永續呢? 高培綺在擔任今年國家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張可揚創作)製作人時,提出的「永續餐盒」是個劇場後台如何進行永續製作的好例子。在該製作的劇場週,餐食全面使用環保餐盒裝便當,所有成員也都自備餐具。相較於使用一次性餐盒的便當,高培綺認為,最大差別不在價格而在溝通成本,如環保餐盒在進劇場前兩至三週就需聯繫;另環保餐盒較重,人員配置、接送餐路徑、運送方式等都需考量;而可清洗餐盒的洗手台、如何衛生收納讓店家隔日回收等,也都需與館方溝通。實際執行下,永續餐盒不但讓用餐時刻充滿驚喜,從小處著手,也展現更細緻、周到與完整的規畫流程。 參考資料:朱安如:〈由裡到外,一座劇院的永續改造行動2023永續年會側記「兩廳院永續經驗」分享〉(https://reurl.cc/y6R74a)。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春OPEN!高中生藝術啟蒙的第一堂課
我們第一次接觸到藝術是在什麼時候?我們第一次喜歡某個東西,然後決定一輩子喜歡,甚至成為未來工作,又是在什麼時候呢? 這次,我們將時間拉回到高中,關於參加社團的那些時刻,以及那幾堂課。打開一間又一間不同社團的門,也通往不同世代對於高中的記憶。有幾位已在表演藝術圈成績亮眼的工作者:斯建華、魏廣皓、鍾伯淵、李孟融、余品潔、陳歆翰、張可揚談起不同世代的高中社團經驗,以及對他們現階段的影響。有引領青少年參與戲劇活動的「超級蘭陵王青少年創意短劇大賽」與「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主事者如何與初接觸藝術的青少年,啟動彼此詰問的對話。 最後,我們打開了一間位處「現在」的社團教室,真實遇見現役高中生對於社團、對於表演藝術的想法,以及他們對20年後的自己喊話。有點生澀,卻充滿真誠與無比直覺。打開青春,也讓青春打開那一扇通往未來的門。一起OPEN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33歲,2005年加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熱舞社
在限制中找自由
生在千禧世代,1990年次的編舞家張可揚在考上建國中學之前,著迷於當年紅遍全臺的嘻哈團體「麻吉」,國中就曾與友人相偕找老師學舞,也一路追隨熟識的學長加入建中熱舞社,開啟中午練球、放學練舞的高校生活。從司令台、操場到校園後門,都有他們青春的身影;舞蹈打開了他對自由的想像,街舞細節的雕琢更啟發他對身體自由的思考,也一步步將他帶往規訓外的人生。 「跳街舞時,修動作是很雕琢的。」眼神專注,張可揚拿自己的身體示範過往學長雕琢舞蹈動作的模樣,多一點要調回來、歪一點要調回來,「所以跳街舞的人習慣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練習,」他邊說著,眼神不忘示範,「但這樣子練舞的我們,離開鏡子後對著大眾,眼神也依然對焦著遠方的空氣。」而他形容的「標準姿態」,是高中時期一心嚮往的帥氣。儘管彼時因為唸書、練球、練舞、與社團「朝陽」的課外活動四頭燒,讓他坦言每件事都無法給出100%的自己,但也因著自由的嘗試,讓他對往後人生的選擇有了更開放的心胸與想像。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蹈新生代 給問嗎?
不同於其他世代,新生代舞蹈創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截然不同。此文透過4位35歲以下的舞蹈藝術家,3題問答自述,談談他們如何創作、承襲、及看待未來。 Q1:你會想在創作中抒發什麼?或者會想回應社會嗎? Q2:你怎麼看待中生代舞蹈人形塑的產業現況?從他們身上獲得什麼啟發? Q3:你怎麼看你這一輩的舞蹈職涯現況?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張可揚.張國韋雙舞作《我(們)》
「離散,是為了回家。」接近午夜走下停在基隆港邊的紅色客運時,都會想起顧玉玲在《回家》裡的這句話。 從國中開始,「去台北」成為長輩、老師甚至同學口中,我們的宿命,所有的學習和準備,都是為了離開。接著,是每一天在微微顛簸的通勤路上補眠、背英文單字,試圖爭取到一張可以不須繼續每日復返的大城市入場券。 怎知最後,手裡握著入場券腳步卻歪斜地走上了街頭,在校園圍牆內外往復。「我們」的定義,從只是同樣港邊城市的出身,變得寬廣而複雜了起來。在疾呼口號和身體推擠的頻率間,「我們」所在的每一個現場,其實沒有哪一次成功,但不知是否該慶幸,也沒有哪一次真正的失敗。 以一種似乎能映照出自己的軌跡,從《從前從前,那裡有座國立編譯館》到這次《我(們)》中的《我們清醒,於是反抗世界的無窮反覆》,「薛西弗斯在一次一次的反覆勞動中,登頂的巨石一再滾下山,面對這樣的徒勞該如何想像他是快樂的?」張可揚在介紹引言裡這樣寫著。 運動中的一次次前進、停滯反覆來回,把我們的頭扭向那個風雨吹打著人不清醒也不行的港邊,逼著我們好好地看。練習了那麼多年的離開,現在我們學著回家。 即便徒勞,「他仍然選擇繼續推動巨石,不為巨石給打敗。」 文字|王奕蘋 《雞籠霧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