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交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藝術篇
銜接歐洲與拉丁美洲的樞紐
提到西班牙藝術,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必定是畢卡索(Pablo Picasso)、達利(Salvador Dali)和米羅(Joan Miro)這些廿世紀馳名國際的藝術家,然而,當地有識人士卻將其視為一個可能是「文化黑洞」的危機(後繼無人的緣故)看待。 因為從一九三九年內戰過後到現在,國家經濟情況一直是西班牙政府沒能及格的課題,常在歐盟國家中吊車尾,再歷經佛朗哥近四十年的獨裁專制政權,對於文化藝術的政策抱持保守態度。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想像「國家」:一段公共性的旅程
國家交響樂團(NSO)廿五歲了,作為以「國家」為命名的交響樂團,NSO所歷經的體制性變革、挑戰與重生,乃至於曲目、創意及節目製作的轉變軌跡,都與整個社會怎麼敘述「國家」有關。NSO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路,正是台灣歷經開放黨禁、報禁、解嚴、政權輪替、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及全球化/在地化重新思索的時程,台灣社會曾顛簸跌撞,NSO走得亦不輕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外交
從去年開始,台灣藝文界對於一九九八年亞維儂藝術節的主題一直抱持前所未有的關切,直至今年四月底七個團體名單敲定。 而當亞維儂藝術節執行長達西耶的決定,吸引藝文界的討論與注意時,由文建會主辦的西雅圖台灣藝術節,卻像煙火般刹那消失於天際。此外官方與民間美術界也在今年分批進軍威尼斯雙年展,文化交流似乎在政治現實環境中找到了一個著力點。然而除了官方之外,民間早已透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許多網絡的搭建。 本刊特別針對官方出擊、民間交流與國內表演藝術界一直乞望踏上的亞維儂藝術表演舞台等三方面,探討台灣近年文化交流的努力與困境。希望讓國內表演藝術界在新世紀來臨前,思考出一種「雙贏」的文化交流策略。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銅板響叮噹
比起官方的交流政策,由民間主動策劃的文化外交顯得更敏銳與多元,雖然經常面臨經費的短缺及執行過程中的無「後盾」之憂,但總的來說,這單只銅板發出的聲音卻也格外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