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NSO

相關文章 122 篇
  • 胡乃元(左)與林昭亮
    音樂

    大師歲末聯手 共獻室內樂經典

    近年來,新一輩的年輕台灣小提琴家陸續在國際大賽中嶄露頭角,甚至已在世界各地的音樂舞台打響名聲,成為真正的國際小提琴家,但若提到台灣第一代的國際級小提琴家,相信大家一定會立刻想起林昭亮及胡乃元兩位大師。 兩位大師幼時皆拜師於台灣的「小提琴教母」李淑德門下,在那個國內音樂教育資源尚不充裕的年代,兩位天才兒童在11、12歲通過教育部資優兒童甄試,成為小留學生。1977年,年僅17歲的林昭亮贏得西班牙蘇菲亞皇后小提琴比賽首獎,因此被經紀公司相中,從此成為國際演奏家;1985年,24歲的胡乃元榮獲難度極高的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皇音樂大賽首獎,為首位獲得此大獎的華裔音樂家,並走向國際樂壇。除了在國際大賽成績斐然,兩位大師錄製的唱片都曾獲得企鵝指南三星帶花的最高榮譽,幾乎等同全世界樂迷們對於該曲目的首選錄音。雖然在國際樂壇占有一席之地,但兩位大師仍心心念念著台灣,不僅只是回國演奏,林昭亮近幾年舉辦「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身為藝術總監的他除了帶來世界知名的演奏家來台獻藝,更同時培養年輕音樂家來組成音樂節樂團;胡乃元則是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的音樂總監,集合海內外優秀的台灣音樂家,除了於國家音樂舞台演奏,也深入偏鄉小鎮,推廣古典音樂之美。 就現今的古典音樂文化而言,要在同一場音樂會中見到兩位頂級小提琴獨奏家並非易事,但2022年的最後兩天,樂迷卻能同時獲得兩份驚喜大禮,不僅連續祭出兩場林昭亮及胡乃元兩位國際大師領軍的歲末音樂會,而且內容完全不同,分別是室內樂及樂團音樂會,展現兩種截然不同音樂風貌。 雙小提琴的室內樂曲目並不多,更少有機會在音樂舞台演出,本次室內樂音樂會,精心介紹3部也許大家陌生,卻絕對值得一聽的佳作。匈牙利作曲家羅薩的《雙小提琴奏鳴曲》雖然是20世紀的樂曲,卻不見「現代音樂」的晦澀難懂,反而新鮮有趣,3個樂章充分展現出雙小提琴多樣全能的表現風貌:狂放並具有懷舊色彩、沉思冥想的氛圍,甚至是戲謔活潑的。兩位小提琴大師將偕同鋼琴家王佩瑤,帶來俄國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與莫什科夫斯基的作品:蕭斯塔可維奇的《三首雙小提琴與鋼琴小品》是蕭氏改編自其電影配樂的小曲,不見蕭氏大型作品典型的強烈及對比風格,反而展現出其少見的多愁善感、溫馨可愛又平易近人的一面,篇幅短小卻令人意猶未盡。莫什科夫斯基的《雙小提琴與鋼琴組曲》一方

    文字|張偉明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2/23
  • NSO樂季末三場音樂會的宣告記者會現場。
    音樂

    三場音樂會 為NSO樂季尾聲點亮煙火

    在疫情持續威脅起伏下,各樂團節目安排與國際音樂家往來依舊不易,但在2021/22樂季進入尾聲的此時,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則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在記者會中表示,將以音樂節的模式為樂季收尾,「要在這個時刻,以3場音樂會點亮煙火!」 作為「音樂節」的開場,7月16日首先登場的是「準.馬寇爾與NSO理查.史特勞斯之夜」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一開始,將有樂團與北藝大合作選出來的兩首「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作品的世界首演;隨後的主題以法國號為重點,重頭戲是由NSO樂團法國號首席劉宜欣帶來理查.史特勞斯的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而另兩首韋伯《奧伯龍》序曲及理查.史特勞斯的《唐璜》及《狄爾的惡作劇》則非常炫技,在樂曲中,法國號不僅能演奏自己的音樂,也像是與樂團對話,或作為管絃樂團的一分子,展現了各種面向。 原訂在季末壓軸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因疫情延宕了兩年,然馬寇爾仍希望帶領大家進入華格納的音樂世界,因此規劃了以華格納為主題的兩場音樂會。7月22日「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音樂會由馬寇爾率領曾任德國Ulm劇院駐院獨唱歌手、並獲德國《西南日報》選為2016年度歌手的次女高音石易巧,演唱《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及〈愛之死〉。「第二首《威森東克之歌》也跟《崔斯坦與伊索德》有很強的連結。」馬寇爾認為:「(這首是)當我們在研讀崔斯坦時,必不可缺的作品,因為不管在崔斯坦的和聲架構、音色,已經在此先預習過了。」第3首的歌劇《指環》之旅,則是由馬寇爾將華格納最偉大的作品、長達16小時的《指環》濃縮至50分鐘以內的作品;此曲是他15年前所做的改編,如今正巧能與台灣觀眾分享。 他相當自豪在這個濃縮版樂曲中並未刪除任何音符,而關於改編的模式,馬寇爾則透露:「最重要的是尊重順序,並非跳躍式地更動。當然改編無法包括所有,但每一部作品的精華與元素都存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空檔,但我將它巧妙地連接。」此外他更表示:「精華版的好處是,能夠在一個鐘頭內,體會華格納4部作品,長達15、16年創作過程中,管絃樂法與和聲的演進過程。」 7月24日的壓軸為NSO歌劇音樂會《唐懷瑟紐倫堡名歌手》選粹,兩部作品聚焦在華格納如何將合唱這個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關鍵。由將由馬寇爾總監攜手聲樂家群:女高音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3
  • 呂紹嘉親自伴奏,黃俊文獨奏,演出普萊斯的浪漫小品《仰慕》。
    回想與回響 Echo 浪漫派的集大成之夜

    聽黃俊文&呂紹嘉與NSO合作演出巴伯小提琴協奏曲有感

    這一天的音樂會,可以說是集20世紀浪漫派音樂之大成的「浪漫派之夜」,呂紹嘉一口氣指揮演出英國近代浪漫派大師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美國現代浪漫派大師巴伯及俄國浪漫派傳人拉赫瑪尼諾夫的三首浪漫派經典作品,讓台灣浪漫派樂迷大呼過癮。自1805年貝多芬首演《英雄交響曲》之後,浪漫派成為西方樂壇的主流,一百多年來,江山代代有人出,即使在20世紀現代音樂風起雲湧之際,仍然有不少浪漫派大師的作品出現,這一晚的3首作品,便是20世紀浪漫派的代表作。

    文字|林衡哲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06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好個喜劇之王

    法斯塔夫 Fantastic Flastaff!

    他是顢頇可惡、縱慾輕佻的破落騎士 在女人堆中嬉戲玩耍,生活理想只是如何滿足口腹之欲; 他是幽默風趣、機智浪漫的喜劇之王 情節笑料通過他的言行妙趣橫生,荒謬突梯叫人捧腹不已 他是莎士比亞的筆下最經典的丑角──法斯塔夫 向莎翁致意,威爾第晚年最後一部作品《法斯塔夫》讓莎劇丑角躍上舞台挑大梁。 這齣被譽為歌劇史上最出類拔萃的喜歌劇之一, 世界各著名歌劇院長演不衰的基本戲碼,國內首度全本搬演。 NSO找來搞怪出名的導演魏瑛娟,以狂歡嘉年華為名, 在音樂廰上演一場炫人目光的服裝秀, 還要讓指揮簡文彬和法斯塔變身雙胞胎。這戲法該怎麼變? 且讓我們聽聽「劇場女巫」魏瑛娟現身說分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芝加哥》 NSO馬勒第八交響曲

    所謂的美國風味有時像臭奶酪,喜歡的人甘之如飴,討厭的人避之猶恐不及。《芝加哥》毫不保留地,把土生土長的美式趣味推到極端,勢必在觀眾群造成兩極反應。 嚮往演藝事業的女歌手,槍殺謊騙她的登徒子,結果卻因收買律師、並操弄媒體,而在獄中一夕成名。色情、暴力、欺詐、功利所有社會上血淋淋的陰暗,全被搬到舞台上當成嬉鬧素材。但在舞台之上,《芝加哥》卻是無比嚴謹,不要說豪華絕倫的爵士樂,演員肌肉就是肌肉、大腿就是大腿,扭腰擺臀都是太空梭規格,不容一絲瑕疵。也許正因如此,舞台簡單到幾乎只剩一桌二椅,可能設計者就是希望觀眾把注意力聚焦到演員的歌藝和肢體吧。 馬勒的第八號交響曲是史上最龐大的作品。馬勒創作時真的想太多了,恨不得把腦裡能有的東西,全都打包塞進作品裡。偏偏他又有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能耐。他說:「你不妨想像無垠宇宙發出聲響的情形,那簡直不是人類的聲音,而是太陽運行的聲音了。」如果演得好,經過一個多小時醞釀,曲終可以帶來集體靈魂出竅般的效應。幾年前NSO曾演過一次,只見指揮尤里麥爾疲於奔命,效果並不理想,這回就看台灣之子簡文彬的吧!

    文字|楊忠衡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哥倫•布雷高維克與NSO馬勒第六交響曲

    在電影尚未誕生的十九世紀初,白遼士就以《幻想交響曲》昭告世人,原來聆賞音樂也是可以想像劇情畫面的。國家音樂廳在六月就有兩場精采節目,在此推薦給喜好在樂音中尋找視覺幻想的樂迷們。 電影配樂始終是樂團在和普羅大眾交流時最常被演奏的曲目類型,去年康澤爾率領NSO連演三場的「發燒電影院」深受廣大回響便是最佳例子,但是,整場由配樂家親自指揮個人作品的音樂會,在台灣就相當罕見了。 來自波士尼亞的配樂家哥倫.布雷高維克就將在六月五日晚上的「哥倫布雷高維克音樂會」中率領自己的專屬樂團演出他過去二十年的經典作品。而他音樂中濃厚的吉普賽風格,更是有別於好萊塢慣用的大氣勢管絃樂風,獨樹一格。 NSO的年度企畫「發現馬勒系列」即將進入尾聲。第六號交響曲處處充滿讓人驚喜的音樂轉折,是個人認為馬勒十首交響樂中最富有「劇情魅力」的作品。十二號下午的「搏擊命運的人」就將演出這首八十分鐘長的傑作,且再度請來肢體語言像在跳舞的井上道義(原來他小時候學過十年的芭蕾!)擔綱指揮,想必一定能將這首神經質的作品詮釋得更為精采!

    文字|何嘉駒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簡文彬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不要自抬身價,也不要妄自菲薄!

    成立已十九年的國家交響樂團,自八月一日起正式成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的一員,也擁有了法定的地位。面對樂團的新紀元,本刊總編輯盧健英與資深樂評人楊忠衡,在新樂季的一開始,深入專訪這位國家交響樂團成立以來最年輕的音樂總監簡文彬,談樂團的未來與規畫。

    文字|楊忠衡、盧健英、鄭淑瑩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封面人物 People

    痞子、舵手與天真的探索者

    舞台下的他常常穿得一身黑,平頭短鬚造型看來很酷,其實「痞」味十足,不但會講冷笑話,還會模仿阿扁總統說話口吻。 但搞笑的他也擅長經營,把知名難馴的NSO帶得生氣勃勃,排出一場場精采的主題音樂會。

    文字|林采韻、楊忠衡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封面人物 People 認真的「導航者」

    指揮棒下,經略音樂沃土

    簡文彬認為,本土創作與觀眾間的互動障礙,錯也許並不在作曲家和觀眾,而在於表演界沒有提供足夠的環境和條件。是否果真如此,當然有賴長時間實踐和試驗,但簡文彬義無反顧地投入這個冒險,因為他認為無論如何,嚴峻的現代環境中,停步不前終是死路一條。

    文字|林采韻、楊忠衡、盧家珍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精神科醫生

    王浩威:把兩廳院當作生活煞車的地方

    王浩威,兩廳院「異想卡」的代言人,也是一個忙著右腦與左腦並用的精神科醫生。對他而言,欣賞兩廳院節目,猶如從一成不變的生活常軌,暫時出走到一旁的小路,藉由短暫的離開,讓自己獲得全新開始的能量。

    文字|賴燕芳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音樂新訊

    年輕旅人之歌,唱出馬勒的青春煩惱

    如果不懂馬勒,該如何入門,《年輕旅人之歌》是NSO當家指揮簡文彬的推薦。對於愛情,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年輕旅人之歌》一曲就是二十三歲的少年馬勒為愛所苦時的作品,當戀人琵琶別抱時,為愛人心碎,哀嘆、失望與難以言喻的痛苦,藉由創作抒發而出,偉大的作曲家馬勒也有少年維特的煩惱! 馬勒系列之「被遺忘的天使」,還將演出五首《呂克特之歌》和第四號交響曲。《呂克特之歌》堪稱浪漫樂派最後的壓軸大作,充分展現馬勒文學音樂雙修的天才;第四號交響曲則有別於馬勒大多數作品的屬性,在馬勒經歷了第二及第三號交響曲的激越澎湃後,呈現出恬靜、明朗、活潑與喜樂,不只為其第一段交響曲創作時期作結語,也為往後的交響曲內涵作形式與精神上的轉移。(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音樂新訊

    長號樂手的炫麗競技

    四把長號能變化出多少表情?NSO銅管名家音樂會上,四位神乎其技的長號獨奏家秀給你看!來自美國的「Four of a Kind」長號四重奏與NSO銅管聲部共同演出兩場音樂會,第一場推出多首當代作曲家的長號協奏曲,第二場則展現巴赫、海頓、孟德爾頌等作曲家古典的四重奏曲目。 管樂合奏團可以說是本世紀才開始風行的一種演奏型態,這種集合眾多管樂器所成的樂團,源自於一七六三年由普魯士軍團樂隊的樂器編制,近年來則有許多管樂演奏家組成較為自由的編制型態,形成新的音響效果,管樂的演出風格也愈來愈多元開濶。 「Four of a Kind」長號四重奏由四位出色的長號樂手組成,團長阿雷希現為紐約愛樂管絃樂團首席長號,赫曼是一位活躍的室內樂音樂家,羅倫斯為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長號首席,波林杰則於一九八六年應費城管絃樂團音樂總監慕提之邀入團,除了每年參與百餘場音樂會外,還忙於錄音與國際巡迴演出。原本在不同樂團各據山頭的演奏家,同台競技,樂迷可望一飽耳福。(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發現蕭士塔可維奇系列一生死對決」

    有人用文字寫日記,有人用照片寫日記,但世上沒幾個人能用交響樂寫日記;蕭士塔可維奇是絕無僅有的一位。因為他除了交響曲產量大(十五首)之外,這些作品也隱約記下他的人生歷程,以及前蘇聯政治、文化、藝術潮流的映影。 早年接觸蕭士塔可維奇,其作品還充滿神秘的氣氛。因為反共抗俄高壓未解,沒有人敢正大光明欣賞共產世界作品。由於這些作品的存在時空與今人如此貼近而敏感,以致身後留下許多謎團。老蕭到底是黑暗帝國幫兇,還是忍辱負重的自由鬥士?直到現在,仍像懸疑詭譎的推理電影,讓世人反覆玩味,呈現截然不同的詮釋。 簡文彬發現完馬勒,接著要破土翻掘蕭士塔可維奇,此舉確是大膽而出人意表。因為老蕭除了上述特質,客觀來說,在本地受歡迎和被瞭解的程度確是不高,多部作品在台灣更屬首演。不過換個方向看,不也正因如此才值得去「發現」嗎? 個人認為,音樂世界是與日俱變的,每部作品與展演,都帶給大眾一次經驗、一次成長。透過對這套作品及相關議題的關切,樂壇多多少少有所進化。本樂季首度邀請劉岠渭老師開出十場專題講座,透過劉老師有名的精剖細批,非讓這套作品真相大白不可。誠如蕭士塔可維奇遺言:「只要仔細研究我的音樂,就能了解真正的我,以及藝術家的我。」就從這個月開始,來趟前蘇聯音樂的發現之旅吧。

    文字|楊忠衡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朱貴珠
    音樂新訊

    戰勝病魔 NSO前首席朱貴珠復出

    因罹患癌症而暫停公開演出的國內小提琴家朱貴珠,以堅強意志力戰勝病魔之後,本月將召開復出樂壇的首場獨奏會。去年朱貴珠人生面臨重大轉折,不僅離開NSO樂團首席職務,隨即發現罹癌,讓她心情跌落谷底。如今,結束在NSO十八年的首席職位,已恢復自由之身的她,調養身體後再出發,暑假期間應邀到日本參加霧島國際音樂節,與NHK交響樂團首席、桐朋音樂學院教授、東京音樂大學以及東京藝術大學等教授一起合作音樂會,該音樂節已經有廿六年的歷史,她與好友大提琴家簡琇瑜是唯一受邀的外國人,朱貴珠坦然地笑說:「好像在國外大家比較珍惜我。」 這次獨奏會,她選擇最喜愛之作曲家舒伯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的作品,與聽眾分享她最珍惜的音樂生命。為展現有奏鳴曲之王稱號的貝多芬《克羅采》奏鳴曲,特邀活躍於歐洲與日本的傑出鋼琴家田部京子合作。京子曾獲慕尼黑ADR、Schnabel、蕭邦等國際大賽並,並出版二十多張唱片,在日本被認為是舒伯特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家。(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面對大師

    馬捷爾將給NSO的一堂課

    紐約愛樂的羅林‧馬捷爾來了! 從二十世紀中葉至今,指揮家馬捷爾不僅大師聲勢不墜,更常為世界各地的樂團「把脈」,據說,凡經過他「調教」樂團的演奏水準都越來越好,因為演奏技巧訓練越來越系統化,也越見效果。 馬捷爾從不掩飾他的高傲,認為「謙虛」是指揮的罪過。他自稱最大的優點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感受到樂團的優點,明確的讓團員充分了解自己的優點所在,並將樂團真正的水準與潛力帶出來, 今年即將滿二十週年的NSO,音樂總監簡文彬給樂團的成人禮就是上一堂「震撼教育」──讓團員「面對大師」,見識真正的國際巨星。他說,馬捷爾是那種會讓樂團從彩排到演出之間,猛然把水準提升到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指揮。 紐約愛樂的馬捷爾將會帶給NSO怎麼樣的一堂課?在走進音樂廳前,先聽樂評家楊忠衡、邱瑗怎麼說!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指揮大師馬捷爾與NSO

    如果不是每個月只能介紹一個,我會把眼光投向諸如「小巨人」國樂團與長榮交響樂團同台、呂紹嘉與NSO的蕭斯塔可維奇第四、安寧與簡佩盈的雙鋼琴,不過,馬捷爾來台,大師就是大師,國家既然投了資,就不能不提醒愛樂者用點心思。 馬捷爾今年已經七十六,相信古典愛樂者沒有人不知此號人物。概述幾個馬捷爾印象:一、天才!七歲開始指揮,九歲指揮紐約愛樂,十一歲應托斯卡尼尼邀請指揮NBC。二、博學!什麼都學,文學、數學、哲學、藝術是唯一敢罵同儕不多讀點書的指揮家。三、基本功強!作為曾在樂團待過的小提琴手,總有一種「深知其中甘苦」的自負(像林克昌一樣),他也認為他對治理樂團特別有一手。四、聰明!馬捷爾的腦筋好得有待醫學解剖,從童年就過目不忘,他的音樂給人最鮮明的印象就是細節過人,效果塑造特別華麗而有條理。如果有人指揮像朱銘的粗線條,他的就是象牙雕,有外型的力度,又有細節的精度。當然,吹捧了一堆,馬捷爾的問題也在他太聰明,聽他的音樂,就像閱讀一封工整手寫的信,有點精緻得難受,有時甚至感到不自然的壓力。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普普文化副總經理兼音樂總監,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樂賞出版社總編輯。 沒關係,這次他來,好歹是標榜來治NSO,挑的曲目又是華麗走向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及《展覽會之畫》,且讓我們拭耳以待,看看整得如何吧!

    文字|楊忠衡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NSO新紀元

    有一回,一位記者問我:「如果有一天能指揮維也納愛樂,你會演奏什麼曲子。」我說:「國人作品。」 為什麼?「遇到這樣的超級樂團,我為什麼要跟他們證明我也會指揮貝多芬?經由我和他們合作,能不能讓世界上更多人認識台灣作曲家?」 簡文彬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指揮家華爾貝格
    音樂

    國家交響樂團 挑戰全本馬勒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是馬勒不可一世的豪情與執著,從九月起,國家交響樂團NSO邀請觀眾每個月花一點時間發現馬勒,從複雜的旋律中,享受馬勒的浪漫與真摯。

    文字|盧家珍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簡文彬時代與紀蔚然障礙

    因為簡文彬,我們有機會重新或第一次,全面地、認真地認識馬勒。 馬勒的一生過得不順,在許多生命的重要時刻,不是遭逢家人過世的打擊,便是樂壇同儕的排擠,以及病魔過早的纏身;生前以指揮家之名獲肯定,死後方以作曲家揚名,他所處的年代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交替之際,在作曲家短短五十餘年的生命裡,對「末世紀」生死繁枯的疑惑,都寫在九部交響曲、外加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中。馬勒說:「我的時代終將來臨。」一句話裡,作曲家的寂寞與豪情盡在其中。 這一次的「發現馬勒」系列,號稱是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超過十年的醞釀,這位近年來不斷端出「全套」系列挑戰台灣音樂會慣例的指揮家,也正透過一連串的節目規畫、曲目安排創造「簡文彬時代」。他不斷地思索樂團存在的本質問題,並試圖以實踐來尋找答案:「服務!為專業服務,也為社會服務。讓NSO成為是被社會需要的。」於是我們在音樂廳裡看到NSO與跨界藝術家的合作,我們也看到走出音樂廳殿堂,在太魯閣山腳下與樂迷共度的NSO。「簡文彬時代」的來臨,不只是復活了馬勒,一個勇於和社會對話的指揮家,也復活了樂團在社會裡存在的意義。 本來是為了「發現馬勒」而製作此期的專題,但「發現簡文彬」似乎成了採訪過程中另一個有趣的部分。這位不修邊幅,笑聲粗獷的青年指揮家沒有他所說的那麼「簡單」,在很多簡單的細節裡,讓人看到他的認真和仔細,他可以從書包裡掏出零散的紙頭,但卻在紙頭裡看到他無時無地對樂團管理的思考;他在回答問題時,是謹慎緩慢的,但一旦確定了,就會出現他充滿爆發力的手勢和語氣。 除了「簡文彬時代」之外,「紀蔚然障礙」是十一月台灣表演藝術舞台上另一個矚目的重點;這位台灣最「職業」的劇作家自一九九六年起以《黑夜白賊》開始他的「家庭三部曲」,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在「家庭三部曲」裡陸續呈現了家庭價值從虛匱、背叛到崩解的時代狀態,十一月十八日起在國家劇院演出的終部曲《好久不見》,由馬汀尼執導,林強擔任音樂設計,「家庭三部曲」的完成,將標舉著台灣當代戲劇發展中被嶄新定位的「紀蔚然障礙」一道難以跨越的戲劇創作高度。

    文字|盧健英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創作永不停歇

    懸缺兩年,國家交響樂團(NSO)新任音樂總監人選終於在日前出爐。呼聲最高的旅德指揮家呂紹嘉眾望所歸,已確定自二○一○年八月起執掌兵符。指揮是樂團的靈魂,這個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不僅主宰著一個交響樂團的特色與風格,更是領導樂團發展方向的關鍵角色。今日的NSO是過去眾多指揮努力的成果,包括前任總監林望傑、簡文彬及現任藝術顧問赫比希,而曾任前德國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呂紹嘉首肯接任後雖表示:「大家不要過度期待,以為我一上任,所有事就會馬上好轉,還是要給我和樂團時間。」但無疑,<span lang=

    文字|黎家齊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1234567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 北京

    沉浸式戲劇在主旋律的另一端召喚疫後人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很難,但我不是一個人

    吳思瑋與一切都有可能的「聲舞團」現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