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光的來信

相關文章 4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暑假,迎向K-musical熱潮!

    繼去年邀請日本原創音樂劇《死亡筆記本》來台,搭配台灣原創音樂劇《木蘭少女》的演出,今年臺中國家歌劇院繼續「夏天來台中看音樂劇」的企畫,請來兩組韓國表演節目《搖滾芭比》與《光的來信》,讓台灣觀眾首度感受到韓國音樂劇的熱潮! 韓國音樂劇發展至今,已有「亞洲百老匯」的美譽,作品產量與經濟效益幾可與紐約百老匯及倫敦西區相提並論,有世界第三大音樂劇市場之稱。此次訪台的兩個作品,也正好反映了韓國音樂劇自一九九○年代起飛迄今的兩種演出類型:如《搖滾芭比》是將歐美作品改編成韓語版本演出的授權音樂劇,《光的來信》則是原創中小型音樂劇。於此同時,台灣亦有演出單位,正力邀另一齣改編自舞台劇的音樂劇演出《王世子失蹤事件》,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與台灣的觀眾見面。趁此機會,本刊特地造訪韓國,專訪參與這幾齣作品的演員、導演及編劇們,與讀者分享韓國音樂劇的發展歷程、他們在演出現場的創作經驗,同時也走訪韓國音樂劇的兩大重鎮首爾大學路與大邱國際音樂劇節,一探兩地如何能成為孕育中小型音樂劇的搖籃、培訓音樂劇人才的基地。 其中《搖滾芭比》除了將在七月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外,八月也將在臺大綜合體育館搬演。整個製作分為英語版及韓語版,英語版本由韓裔美籍演員Michael K. Lee 主演,他曾在美國接受音樂劇訓練,並於百老匯登台演出,移居韓國之後,他的演出經歷和表演實力備受矚目,使之在眾多授權作品中擔任主角,並受邀擔任音樂劇選秀綜藝節目「魅影歌手Phantom Singer」評審之一,儼然成為音樂劇表演雄霸一方的代言人。而韓語版演出則由去年在韓劇《機智牢房生活》裡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的實力派演員丁文晟,及作品橫跨電視、電影、舞台劇與音樂劇的硬底子演員吳萬石擔綱。 《光的來信》則為韓國藝術文化委員會之下Glocal Musical Live計畫的第一屆得主,這個以原創音樂劇作品為重心、企圖培育編劇新人的長期計畫,協助作家韓在恩完成了她希望能在劇場看見的故事題材關於一九三○年代,文人作家彼此惺惺相惜的純真情誼和創作熱情。由近年因韓劇《秘密森林》與《機智牢房生活》知名度大增的李奎炯,及活躍於韓國音樂劇舞台的金鐘九,將在台灣不同的演出場次中,飾演那位收到了「

    文字|黎家齊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光的來信》一景。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求回報的付出 重回純粹熾熱的文學年代

    《光的來信》是韓國近年當紅的劇場作品之一,背景設定在一九三○年代、日治朝鮮期間,在愛好文學藝術、詩詞創作的青年之間,彼此相知相惜、互相鼓勵、一同成長與突破,創造屬於近代韓國文學的奇豔花朵。編劇韓在恩表示,劇情描繪敬愛與戀愛的心境轉換,就是想傳達愛情剛剛開始萌芽的那種感覺;導演金泰亨也表示,劇中人寫粉絲信給心儀的作家,是不求回報的,而這主種熱情、尊敬和關心的「純粹」,正是這齣戲的出發點。

    文字|陳茂康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編劇韓在恩
    特別企畫 Feature

    《光的來信》編劇 韓在恩

    《光的來信》編劇與作詞者韓在恩(한재은)即是因為參與了這個計畫,才一步步完成了演出劇本,成為編劇新人培育項目的成功案例。然而,她其實並非科班出生,「我本來在大學是修『英語教育』的,當時因為在學校上了戲劇課,才第一次接觸到戲劇演出,」韓在恩說,畢業之後她進了一般公司就職,成為上班族,那段期間她仍保留了進劇場的習慣,最後終於因為太喜歡戲劇了,便「放下工作,進入研究所學習戲劇;我本來也是抱著讓自己暫時休息一下的心情,或許學一學就會再回去職場也了吧!結果就一直走下去了。」 三○年代「日治朝鮮」文人圈的再檢視 會成為編劇,其實也因為韓在恩心中有很想看見的故事題材,但無奈「一直都沒有人寫」,於是她只好自己動筆,寫她喜歡的東西。二○一○年,她開始工作一部名為《I-Chae》이채 的作品(關於一九四○年代,韓國獨立運動團體找來一位無名演員企圖扮演朝鮮李氏王儲的故事),並在隔年受 CJ文化基金會青睞,有了演出製作的機會,從此開啟了她的編劇生涯。後來她「在寫作、修課和參與編劇工作坊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同行;也是在他們的轉告與鼓勵下,才報名了Glocal創作計畫。」 這麼看來,《光的來信》其實與她所說的此前創作相同,有著一樣的日治朝鮮背景,而那正是韓在恩想寫、也想在劇場看到的題材:「我尤其鍾情於一九二○至四○年代的時代氛圍,所以我大多選擇以那個時期為設定。」她也試著說明,「首先,這個主題真的沒有太多人在關注和研究,所以會覺得很有新鮮感;」再者,「那其實是個充滿傷痛的年月,在素材的挑選和處理上,也必須特別謹慎以《光的來信》這個劇本為例,是對於三○年代文人圈的再檢視,」於是她也從中發現,在「日治朝鮮」這個主題之下,「還有非常多值得挖掘的歷史內容。」 廿世紀朝鮮的日治時代,於一九一○起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二戰結束為止,在這期間,曾有一段政治上相對和平的日子,「文學界也在此時有較為蓬勃的發展,有許多文人聚會活動在此時舉辦、許多文藝期刊在此時出版發表,因此我特別關注這個時期。對我而言,那是段很具歷史魅力的歲月。」韓在恩也

    文字|陳茂康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導演金泰亨
    特別企畫 Feature

    《光的來信》導演 金泰亨

    與編劇韓在恩相仿,《光的來信》導演金泰亨(김태형)起先讀的是離戲劇更遠的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學的是電子工程,因為「在學期間參加了戲劇社團,老實說還蠻樂在其中的。後來,讀到大概三年級的時候吧,覺得電子工程其實沒有很適合自己,在班上也並沒有比旁人出眾,於是決定要去做些有趣的事情,最後就轉學到了韓國藝術綜合大學。」他口中說來輕鬆的轉學,想像起來卻並不那麼容易。細觀金泰亨過去在其他訪談中,或在此次現場的表情與對話裡,都不難發現他散發出的那種屬於藝術家的「反骨」態度一種樂於接受挑戰的創作慾望,有時表現在作品的形式上,有時則在題材的選擇裡。 透過藝術形式 傳達社會議題 例如以前他曾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呈現更多不同的聲音,甚至是對於目前的資本主義社會而言,具有爭議的題目。對此他趁著此次談話也加以說明:「在藝術學校就學期間、在思考未來該進入劇場的工作職場,或該繼續進修的時候,對於社會現況有許多的觀察,可以說是看到了不少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許多不平等的存在。」但金泰亨也表示,那是自己年輕時的想法了,現在的他,當然不會像過去那樣把資本主義當做敵人來看待,「不是需要打破的系統,或必須抵抗的東西」,反而是因為年齡的增長、社會的歷練,看見了「許多在這個大框架底下,社會中的我們需要面對、正視的東西,譬如,人與人之間的歧視和莫名的嫌惡、性別與權力的問題、少數族群和身心障礙社群的聲音等等。我想要透過藝術,把這些議題具體呈現給觀眾,並將傳達這種不平等,作為一個目標。」金泰亨說。 從去年底,他所執導的舞台劇《頭盔》더 헬멧 The Helmet,在大學路Art One劇場連演了三個月,整個作品由四個不同的演出組成,有兩種場地設定(演出稱之為兩個「房間」):首爾與阿勒坡(Aleppo,位於敘利亞北部的城市);而兩個房間裡,又會上演不一樣的內容:首爾房裡分為學生與鎮暴部隊、阿勒坡房裡則分成孩童與成人。而連結這四個故事的關鍵字是「白頭盔」,那是分別在二○一六與一七年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候選團體的敘利亞民間防衛團(Syria Civil Defense)在當地居民口中的暱稱自敘利亞內

    文字|陳茂康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