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圓劇團

相關文章 5 篇
  • 《悲傷ㄟ曼波》
    戲劇 歡愉狂喜下的悲觀主義

    從《悲傷ㄟ曼波》到《手路》的台味馬戲美學

    不使用動物作為馬戲演出的元素是當代馬戲(Contemporary Circus)的重點,而從傳統的技藝與方法,再透過跨界融合,找尋馬戲與當代社會、個人、地方乃至於政治連結,並探索各種可能性,是許多台灣馬戲創作團隊正在努力的事。然而,「馬戲」進到台灣後,應如何找到應有位置?又或者,我們該問「當代馬戲」所指為何?或者,該是如何樣貌?

    文字|林立雄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看似無意識、受苦、扭曲著的肉體,反映了人終其一生的泅泳、艱苦,在人生的最後一場歡鬧、荒謬中,走向無可避免的告別。
    戲劇

    悲傷在鑼鈸喧騰裡輕輕搖晃

    歡鬧之餘,看似無意識、受苦、扭曲著的肉體,反映了人終其一生的泅泳、艱苦,在人生的最後一場歡鬧、荒謬中,走向無可避免的告別。但,那些在初次演出時精采的雜技表現刪去了許多,具有畫面感的技藝表現被代換成糾纏而無意識的肢體表現與互動,帶有詭譎氣氛的表現與燈光設計,也因在陽光強烈的棚下演出而少了幾分民俗技藝具有的神秘感。

    文字|林立雄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悲傷ㄟ曼波》的展演結合了「弄鐃」雜技、現代馬戲和錄像展覽。
    戲劇新訊

    《悲傷ㄟ曼波》 「弄鐃」為材轉化悲喜

    常聽人言「快樂與悲傷只有一線之隔」,好似「轉」個念頭便能擁抱不同情緒、享受另一種生活;如此比喻,其實更近似一種「圓」的概念,轉著轉著、擺盪於悲傷與快樂之間。 台灣傳統習俗的「弄鐃」科儀,多出現在由孝女擔任主祭的亡者三七之際;雖稱科儀,但實際上為耍弄鐃鈸的特技表演,目的在娛「靈」也娛「人」,用以調節喪家的哀傷氣氛。圓劇團導演林正宗便曾在過去訪問中提及幼年初見弄鐃儀式雜技表演的記憶,看著表演者將一張需要兩個人才抬得動的沉重木桌頂在嘴上時,心裡所產生的奇觀和印象。楊士賢教授也曾在論文中寫道,相傳弄鐃有十八種招式,原皆用鐃鈸作為表演工具,常見以竹竿旋轉鐃鈸,或翻動、或拋接、或增高,而後衍生種種「就地取材」的特技演出,如咬犛、頂耙,甚至過火圈等。 去年,圓劇團進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也同時以「翻土」為概念,開啟了田野調查、演出團隊訪查和階段性呈現;七月將在國家戲劇院生活廣場舉辦的戶外帳篷演出《悲傷ㄟ曼波》,結合了前述的「弄鐃」雜技、現代馬戲和錄像展覽,利用「帳篷」作為時間與空間的中介,同時也邀請百年糊紙店為此區域打造專屬舞台,更試圖創造人間與靈界、牽掛與期待的曖昧氛圍。在悲喜交融之境、生離死別之所,笑看俗世、一同搖擺曼波。

    文字|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Cie Circoncentrique的《呼吸》不僅有著與觀眾們共處在同一空間、此一世界的意義,也代表演出者彼此在吸氣與呼氣之間的關係。
    特別企畫 Feature

    透過馬戲與雜技 看見創意與技藝

    從二○一六年啟動的「馬戲平台」,在這次的開幕季中特別規劃的一週五天的秘集演出,如同馬戲表演的「黃金週」,有來自法國的新馬戲團隊與西班牙的馬戲表演與創作者,還有三組台灣團隊的五檔演出,演出場地從室內的繪景工廠到戶外的榕樹廣場,還有邊演邊走的移動式劇場,不同的體驗方式,讓觀眾看到當代馬戲與雜技揮灑的精采創意。

    文字|陳茂康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和Baboo合作的《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帶入奧姆的「一分鐘雕塑」概念。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打造平台培育推廣 深化創意連線當代劇場

    隨著許多國外新馬戲製作的來台演出,國人對馬戲雜耍表演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認識與想像。在這一波預備為台灣馬戲尋求表演藝術正統性、亟待連線當代劇場的開端,幾個南北藝術節的策劃,都試圖納入台灣馬戲向外喊話的能量,提供先前默默練功的雜耍人才浮出水面的平台。另也有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圓劇團等團隊致力開創台灣的當代馬戲創作,雖仍在摸索階段,但可看出他們朝在地創作目標發展的潛力。

    文字|周伶芝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曼谷

    「曼谷設計週」中,藝術家讓觀眾在老城區《尋找鄧麗君》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