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娘
-
ARTalks
音樂劇的鬼題材
若說網際網路代表著角色關係虛實交錯的當代經驗,鬼故事則往往在作品中成為另一種人類存在的隱喻:如《茉娘》碰觸的人道生死議題,或是《鬼母病棟三○八》處理的內心執念(化身為鬼魂揮之不去)。時空交疊與多線交織的場景,提供的是某種敘事組織的途徑,然究竟該如何開展議題,終究不該為破碎、發散、去中心的手法所牽引。其中總得有更全面的布局,讓看似獨立、跳躍式的音樂/戲劇場景,成為彼此的因果堆疊,藉此鋪陳論述主題。
-
戲劇新訊
A劇團《茉娘》 鋪陳面對腦死者的思考辯證
過去多隨臺北藝穗節發表新作、以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音樂劇作為表演形式的A劇團,在二○一五年即以密室逃脫音樂劇《彼得潘遊戲》獲得藝穗節戲劇類首獎;去年的作品《吉米不難搞》則試圖將劇場製作拆分成十多個階段,融合團隊七年來的工作經驗、演出大小事,呈現台上台下、戲裡戲外的酸甘甜,並奪下第十屆臺北藝穗節喜劇與歌舞劇類首獎。 A劇團的作品取材新穎,透過阿卡貝拉獨特的聽覺效果,不僅靈活輕盈,更能直穿人心;年底新作《茉娘》描繪一群已長大成人的童年玩伴,陸續接獲過世友人「茉娘」於社群軟體上發送的訊息,內容除了近似通靈般為各人指點迷津,也尋求眾人協助:原來現實中的茉娘,並未如他們所知的那樣離開人世,而是長年處於醫學已死、法理未死的腦死狀態。於是,幫忙或是不幫殺與不殺便成了問題。音樂總監高竹嵐因受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啟發,而嚐試將此寫為劇本;導演孫自怡則說,即使原初故事裡有許多思考的辯證和意見的表述,也因將以音樂劇呈現,而加入了人性和情感的因素:藉由現實的人物對話、虛擬的網路訊息、當下的矛盾衝突、過去的成長經驗,一邊回溯他們的關係,也帶出不同角色對於死亡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