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當期雜誌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技術部門

相關文章 2 篇
  • 目前有愈來愈多的製作開始講究技術上的表現方式。圖為雲門舞集的《水月》。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藝術的情感 拉近現實的距離

    在現今的環境,仍有許多問題無法即刻解決,劇場各部門唯有靠誠意及互相體諒之心,討論出一個折衷之道,劇場才有「坐大」的可能。

    文字|祁雅媚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目前台灣劇場界,技術部門和劇團雙方在觀念及立場上有一些差異,許多技術工作者和表演團體都認爲,彼此需要有更良好的溝通機會及管道。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實與理想的長期角力

    劇場技術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藝必須在演出時間及經費的限制下,做到最大的發揮,才能讓演出順利呈現;而要達成一場完美演出,需要各部門達到共識以及通力合作才能成就。

    文字|祁雅媚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 網站地圖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高中生的課外藝術練習

  • 板塊碰撞而生的鯨魚(鯤與鯢)。
    新銳藝評 Review

    從《籠—生存遊戲》看《鯨之嶋》

  • 如荒煙漫草

    對話

  • 8位分享代表合影,左起:娜塔莉.亨奈德吉、里卡多.卡莫納、川崎陽子、瑪格達.畢莎和、莎莎賓.希芮旺吉、克勞蒂雅.貝爾基奧爾、崔石奎、穆芹。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睽違3年實體相見 國際策展人交流最新藝術趨勢(上)

    側記2023 Taiwan Week外賓交流會
專欄-莫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