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育賢
-
看戲不忘電影
多元身體巧妙入舞 看見台灣文化底蘊
當我們看到孟加拉裔的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以北印度傳統卡達克(Kathak)舞蹈為基礎,創造獨特舞蹈語彙,或是風靡國際的以色列裔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動作中有著猶太傳統舞蹈的符號,那台灣的舞蹈有沒有什麼傳統,或是文化底蘊,可以供給舞蹈創作的養分? 取材民間信仰與祭儀 最先想到的無非是林麗珍的作品,從《醮》、《花神祭》、《觀》、《潮》等,以極致的身體表現,動作更緩,下盤更低,將台灣民間文化與東方哲思,整合視覺與空間、慾望與儀式,創造出獨特揉合台灣身體的東方身心靈美學。林麗珍在舞蹈的結構採用了文學的篇章,從台灣民間的信仰與技藝中吸取養分,從台灣的山林自然、祭典儀式間獲取靈感,透過舞者的線條,建構昇華成一幅幅美麗的風景。 民間信仰與喪葬禮俗,有著無法捉摸的神秘與不可言說的禁忌,吸引編舞家們實踐社會參與,與深入田野探討的課題。壞鞋子舞蹈劇場的林宜瑾,長期以「台灣在地」傳統文化、儀式、語言、習俗等面向作為創作核心,2016年《彩虹的盡頭》,採用了喪葬習俗中的牽亡儀式(牽引亡魂到西天極樂世界的過程),後來更鎖定「牽亡歌」中的舞蹈部分,骨盆螺旋擺動,帶動裙擺搖曳,讓人著迷又禁忌,舞者們整場維持著這樣的螺旋擺動,非常純粹又生猛有力。 藝術家蘇育賢的視頻作品《花山牆》透過紙紮搭景做偶,以民間俗豔風格,擺渡了台灣的縮影。出身紙紮世家的藝術家張徐展,同樣透過紙紮創造停格動畫《熱帶複眼》在全球獲獎無數。而出身殯葬業二代的編舞家許程崴,將童年的墓地經驗,轉化為創作養分,從《禮祭》、《肉身撒野》、《死線》、《柚子鬼》到《上造Sng Tsu》等等作品,像是揉合了民間傳說與喪葬儀式,有想像有頑皮也有駭人,透過舞台裝置與燈光,加上舞者們的肢體幻化為死亡想像大百科。 除了死亡的儀式,民間信仰也成為編舞的一大譜系,編舞家林廷緒的「金烏」系列,以道教科儀建醮法會的民間信仰為出發,一路發展最終精簡到剩下文韻筑一位舞者,如同乩身般的出神,時而又有著道士踩踏的陣步,將民間信仰中的種種姿態,透過舞者精氣神合一的迷人肢體,行雲流水如諸神到位。今年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推出的新作《大吻琉璃》,將視野轉往廟宇建築,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召喚劇場歷史的迴光
劇場是屬於「當下」的藝術,發生過後不可能百分百再現,而近期則有兩檔展覽、四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切入多年前的劇場時空,透過藝術的再演繹,與當年對話,召喚劇場回憶
-
藝視窗 News
第18屆「國家文藝獎」揭曉 王孟超、簡文彬等獲獎
【台灣】 第18屆「國家文藝獎」揭曉 王孟超、簡文彬等獲獎 第18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於6月23日揭曉,分別為:王小棣、王孟超、王鼎鈞、陳正雄、陳邁、簡文彬。其中,王小棣作品以其社會關懷與人文視野,影響台灣影音創作發展;王孟超投入舞台設計卅餘年並推廣台灣作品至國際,風格簡練靈活;王鼎鈞注重歷史視野、文化反思與社會關懷,詩、散文、小說、傳記影響文壇;陳正雄「東方抒情抽象」畫風獲國際肯定,長期創作並推動現代抽象繪畫藝術;陳邁之建築作品深具時代性,領軍建築社群與社會互動也樹立建築界專業標準;簡文彬帶領國家交響樂團精進演奏藝術層次,以擘劃長才與跨界創意與國際接軌。 蘇育賢《花山牆》 獲第12屆「台新藝術獎」特別獎 第12屆「台新藝術獎」首度以不分類的評選方式運作,於6月21日揭曉之特別獎得主為蘇育賢《花山牆》。大獎決選團為邱坤良、林于竝、陳泰松、相馬千秋(Chiaki Soma)、葛拉姿亞.格隆尼(Grazia Quaroni)。決選委員認為《花山牆》集結喪禮儀式、建築樣式、紙紮工藝與戲劇文本的說故事形式跨越了紀錄、表演與電影類型,在視覺藝術文脈中,開啟劇場性的另類思考。「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目前於北師美術館展出中,以5項年度入選作品為主,同時介紹15組入圍作品,展期至7月13日。 2015雲門流浪者計畫即日起徵件 雲門「流浪者計畫」即日起開放申請至7月15日止。獎助對象為1970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中華民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學、電影、音樂等之創作、設計、教學、演出或製作等文化藝術工作者;或從事社區工作、公共服務、弱勢關懷、技藝傳承、文史工作、農村重建、城鄉發展等社會服務工作者。申請者須提具亞洲國家60天旅行計畫,入選者可獲獎助金新臺幣60,000-15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紙紮文化映顯的歷史痕跡
台灣藝術家蘇育賢的錄像暨影像創作系列《花山牆》,透過台灣喪葬儀式中的紙紮文化,呈現台灣歷史發展歷程,與現世人心對生後世界的想望。蘇育賢發現,紙紮屋厝呈現真實建築形貌的習俗,意外保留了日治時期、國民政府,而今工業化之後的台灣建築形制,「連同殖民者的鑿痕、自我認同的混淆也一起帶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