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Keyboards》演出現場。
    巴黎

    兩大跨界藝術節初春登場 新秀輩出展現創作新勢力

  • 學習老人轉彎的隱喻

    kari utux ini pbahang 未被聽見的神靈之語

  • 波瓦(左三)與杜爾勒(右一)等「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草創成員。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藝術點燃人權之火

    記巴西劇場大師波瓦94歲冥誕與「316被壓迫者劇場日」
  • 亞洲大廈的招牌劇《阿波羅尼亞》與《茶無此人》的演出海報。
    上海

    音樂劇蓬勃的背後:演員要演多少戲才能養活自己?

PAR數位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導覽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雜誌
  • Subscriptions數位全閱覽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表演藝術年鑑
      2.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3.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4. 表藝文摘
      5. 達人系列
      6. NSO發現系列
      7. NSO歌劇系列
      8. 特刊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訂閱電子報
:::

林其蔚

相關文章 2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聲音藝術發展

    讓視、聽與感官同步 可被凝視的「聲音」

    一九九二年「零與聲解放組織」的輔大演出啟動了台灣的噪音運動,聲音運動先鋒者以改造身體或現成物件,挑釁聽閱者視神經與腦神經的「刺點」。而一九九八年日裔藝術家田中能透過超級樂器Bio-Muse的表演,更影響了台灣聲音藝術表演的走向。其後透過電腦程式與自製電子科技裝備,電子物件音源取代肉身,成為可被凝視的聲音,成為視聽感官同步的凝視對象。於是聲音實驗者以新穎的新媒體科技藝術裝置,橫掃國內外美術館與展演空間,宣示著「聲音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在當代藝術的不可或缺。

    文字|黃鐘瑩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台北(地下)

    顚覆一個「破爛」的台北? 破爛生活節「後工業藝術祭」

    充滿「質樸」、「即興」意味的「台北破爛節」,去年在永和河濱公園,以河堤為佈景,月兒當燈光,連續了數夜的克難演出。今年九月,「台北破爛節」的主辦者吳中瑋、地下藝術工作者林其蔚和李疾合力在台北再度推出「破爛生活節『後工業藝術祭』」,這一回,有八個國外團體加入,使得破爛節星光閃閃,充滿「國際交流」意味。

    文字|林其蔚
    第35期 / 1995年09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 網站導覽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統一編號 Tax Id number 00973926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