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差一點就要像美國政府一樣關門!不過這當然不是因為兩黨對決,而是代表演員和音樂家的工會,在最新一輪的合約談判期間,都祭出罷工牌。還好勞資方在最後關頭達成協議,沒有像2007年那樣,真的走上街頭。
如果觀眾覺得這場罷工威脅的戲好像每隔幾年就要演一次,確實沒錯。因為百老匯的合約通常以3年為期,所以時間一到,資方代表百老匯聯盟就要跟勞方的演員、音樂家、幕後工作人員等(各有各的)工會上談判桌你來我往一番,不管是基本薪資、工時保障、保險分派比例,都有得爭。就工會成員來說,紐約居大不易,房租通勤物價都比其他地方貴,而且這檔戲演完不見得有下檔,當然希望有工作時能多點錢入帳。
在工會相對弱勢的美國,百老匯的工會算是比較有牌可打的,因為百老匯表演者不只先天要有祖師爺賞飯吃,還要自己後天勤修苦練,替代性不高;資方也不是單一的僱主,而是由41個百老匯劇場業主和數以百計的製作人組成,各有算計(業主不管戲怎麼賣照收房租,可說是穩賺不賠)。加上百老匯是紐約重要象徵,一旦罷工,萬方矚目,外在壓力隨之而來,所以誰也不想走到那一步。
但這也不表示工會可以予取予求,這是因為在商言商,百老匯其實是個很不划算的生意,流行的說法是每4齣戲裡只有一齣能回本,再優秀的製作人也不敢擔保每齣戲都能賺錢,談合約時自然要錙銖必較。
百老匯生意有多難做?據《紐約時報》報導,自2021年9月疫情後重開以來的46齣新音樂劇中,只有3齣回本(舞台劇成績比較好,不過主要是拜好萊塢明星客串所賜)。根據紐時算的帳,這46齣戲總製作費高達8億,平均每齣戲光要上演就先花了1,700萬,大型的音樂劇,每週固定開銷還再以幾十萬起跳,紐約居大不易的,豈止是人!
然而百老匯聯盟不是每年都宣揚總收入創新高嗎?超級大戲如《漢彌頓》、《魔法壞女巫》現在每週票房動輒達2百萬。如果這個生意真的這麼難做,為什麼下海者前仆後繼?
這筆帳別說外人看不懂,連圈內人也質疑。拿下7座英國奧利維耶獎風光轉戰百老匯的《酒店》(Cabaret)在連演18個月後還是賠錢下檔,就有一位投資人不甘心告上法庭,因為他不明白:9千萬的票房為何還不能回本?很多人都好奇,這場官司如果真打下去,能不能就此一探百老匯神秘帳本的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