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鏡框式舞台

相關文章 3 篇
  • 俞秀青(右)與Samuel Harp在公寓中演出,為了在狹小空間製造身體爆發力,他們發展和牆面的互動。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窮中求變 處處劇場

    以身體、舞蹈與空間對話的創作方式,在台灣舞蹈界的例子也不少:從早年的俞秀青在公寓中的展演,近年周書毅在各個公共空間發展的舞作,到稻草人舞團、驫舞劇場等在非劇場空間的演出等,都可看到編舞家與空間對話的足跡。選擇非劇場空間表演,或有因找不到正規劇場空間的無奈,而「窮則變、變則通」,但對「表演」的重新質問,或許更是新一代台灣舞蹈人的創作立意。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國父紀念館大會堂座位衆多且幾乎完全開放外租,是民間表演團體競相租用的表演場地。
    專題報導 Feature

    官方不官架──台北官方表演場地

    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座落於中華路一段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是任何愛聽戲的老戲迷的必到之地。這個以國劇演出爲主的老字號劇院,在三十五年前即擁有全空調的設備,隨著西門町的繁榮鼎盛,風光一時。當時天天演出國劇的盛況,不但吸引無數的國内觀衆,也給觀光客留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印象。輪演的單位有陸光、海光、大鵬、明駝國劇隊、復興劇校及飛馬豫劇隊等,但因各地文化中心、社教館相繼落成,國藝中心已不再是國劇演出的專屬場地。 國藝中心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雖爲公家單位,但在經費上卻必須自給自足,所以演出内容的策劃宣傳,以及票務處理工作,都是由演出單位自行辦理,國藝中心僅提供場地租借,以及必要的技術支援,並以精簡人力來節省開支,工作人員除女性外均爲軍中退休人員即可見一般。 國藝中心内的戲劇廳可容納一,〇三八人,除主要作國劇演出外,並提供機關學校、民間社團作集會、遊藝晚會或電影欣賞之用。所以它在規模上屬中型劇場,在服務上,則發揮了「多功能」的用途。因無側舞台,而後舞台深度亦嫌不足,故不能作大型舞台布景的轉換。所幸國劇演出的一大特色是以非寫實的象徵手法代替道具布景的功能,時空的變化多在唱作中表達,而不需繁複的舞台布景作襯托。日前曾有將國藝中心改建爲現代化劇場的計畫,但在許多人士希望保有「傳統戲劇演出特色」的場地要求下而告暫停。也許老戲迷們仍認爲簡約的國劇舞台上,能益見演員身段之美,而跟著旋律節奏哼著曲牌,打著巾板,不時鼓掌叫「好!」的那股熱絡不拘小節的氣氛,正是傳統戲曲的迷人之處吧! 藝術敎育館 坐倚荷花池畔,林木扶疏,南海學園内的藝術教育館,由於這絕佳的地理環境,散發出閒淡優雅的情致;然而卻也抵不住三十五年歲月的風霜,在外觀上顯現了斑駁。即使如此,它仍是小劇場工作者的心儀之處,因爲它六百八十個座位的空間,拉近了表演者與觀衆之間的距離,演員的聲音、表情、動作,觀衆皆能淸楚地掌握。過去的實驗劇展,以及每年的大專院校、社會劇團的話劇比賽,無數的劇場人才在此脫穎而出。藝教館在硬體上雖顯老舊,但劇場活力卻仍旺盛無比。 除話劇外,藝教館所舉辦的活動以國劇、國樂、地方戲劇、民俗特伎、説唱藝術等傳統國粹爲主,由每年皆舉辦的「國劇大

    文字|饒嘉齡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 羅馬劇場
    舞台入門

    劇場的符號 劇場沿革與戲劇發展的關聯

    從早期祭典儀式的表演到今天各類型式的演出,不妨由歷史發展的觀點來審視表演場地、表演型式與表演內容彼此之間鬆緊環結的關係,不難發現劇場建築結構的再變化與舞台視覺設計的再創新,每一世紀的「新」可以說是一種歷史演變的現象,從過去到現在形形色色,未來更是有不可預期的展望。

    文字|容淑華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評2022兩廳院藝術出走《我是天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