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麗.施列夫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慢動作中的力量

    德國導演瑪麗.施列夫的劇場世界
  • 多倫多藝穗節與Intermission雜誌合作青年評論及評論駐節計畫,創造更多能見度。
    多倫多

    加拿大各地藝穗節輪番上陣 在邊緣中走出劇場的下一步

  • 「秋之隕石2025東京」主視覺。
    東京

    隕石來襲! 翻轉東京的秋日藝術景觀

  • 黃建豪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黃建豪 不是那麼「成功」,還是繼續「嚎哮」

餓。撞擊。///沉寂。廣告圖片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導覽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雜誌
  • Subscriptions數位全閱覽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表演藝術年鑑
      2.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3.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4. 表藝文摘
      5. 達人系列
      6. NSO發現系列
      7. NSO歌劇系列
      8. 特刊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訂閱電子報
:::

七子戲

相關文章 1 篇
  • PAR表演藝術
    現象視察

    南管小常識

    南管在福建稱南音,因祀奉孟府郎君故又稱郎君樂(唱),其音樂形式主要爲「上四管」──琵琶、三絃、二弦、洞簫分列兩道演奏,執拍者中座,操泉腔唱念;或加上響盞、叫鑼、雙鐘、四塊等「下四管」及玉噯合奏, 則稱爲「十音」。 台灣民間習稱的南管戲,多指高甲戲,其與七子戲關係密切。七子戲即小梨園,多敷演波瀾曲折、苦盡甘來的愛情故事,唱腔纏綿悱惻而華麗,保留相當傳統的樂舞矩度,有所謂「舉手到眉毛,拱手到下頦,分手到肚臍」等嚴格的十八科步。 戲曲的南管音樂爲因應演出機制,旋律節奏通常加快,曲目的運用較不受限,可一曲多用,樂器也時有更換,演唱形式可數人合唱、對唱;館閣的南管音樂則保存了唐大曲坐部遺制,爲坐樂形式,執拍者或唱或僅按撩拍, 只在接拍時稍立片刻,曲式多由慢漸快,結束前再趨於舒緩,嚴守程序,儀式性強。

    文字|陳衍吟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 網站導覽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統一編號 Tax Id number 00973926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