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炫伽
-
戏剧艺术生产机制下的权力思辨
在剧场,劳动是隐形的。 当观众坐定、灯光亮起,眼前呈现的是一场精美的舞台成品。但在幕后,是一群黑衣人默默支撑这个系统运转,从卸车、搬运、装台、换景到拆台、撤场,这些隐身黑暗的劳动身体,共同构成艺术生产机制。 法国马戏导演克莱蒙.达赞(Clment Dazin)的《劳动狂想》,选择从这道缝隙切入,将后台推到前台,把卫武营国际艺术文化中心的卸货口变成舞台,让观众直视艺术场域本身就是一个劳动现场。 反思劳动的起点 达赞的创作取径,与他早年的职场经验紧密相关。在成为马戏导演之前,他曾在客服与欧洲直升机公司(Eurocopter)任职,同时撰写一篇关于「职场关系中的心理情感维度」的硕士论文。 「那时我访谈了公司很多同事,发现制度如何渗入身体。你会看到肩膀下垂、呼吸变浅、背部弯曲那是压力留下的形状。」他回忆说。 在他看来,现代企业的体制往往以「开发潜能」之名,实则削弱了个体的力量。这种对身体与意志的驯化,也延伸成他后来对舞台劳动的反思。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当代艺术 迂回进击
趁著四月初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戏剧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来台演讲的机会,本刊专访泰国第一学府的表演艺术专家,听他分享泰国表演艺术时况,从现代与传统的紧张关系,到当前敏感的政治局势对艺术的影响,无所不包,实为想要了解泰国表演艺术的最佳参考。
-
特别企画 Feature
迈向专业与精进之路
在新加坡,主流舞蹈不只包括芭蕾及当代舞蹈,也包含了新加坡社会主要的三种族裔的民族舞蹈。本文介绍了过去这几年经历了转折点的舞团,如时代舞蹈剧场、新典现代舞蹈团、新加坡华族舞蹈剧场、约翰.宓德舞团和曾受邀来台于「关渡艺术节」表演的舞人舞团。这些舞团从非专业,或半专业转型至专业舞团,在推动新加坡当代舞蹈艺术的路上,持续前进与精进。
-
常客推荐 本月我想看日本青年团《蜕变—人形机器人版》
半调子文青多少读过一些卡夫卡,看过几部路易.马卢或奇士劳斯基。半调子文青式的懵懂,既是关于混沌年代的无知想像,也是对解乌托邦的过于天真的臆测。忽然女神伊莲.雅各即将翩然抵台,化身葛雷戈之母,是老了一点儿的Weronika/Veronique,空灵染上风尘的Valentine。而文青女神究竟不朽,更何况是跟安哲罗普洛斯,跟奇士劳斯基,跟路易.马卢,跟文.温德斯有染的伊莲。 于是此时不待,半调子文青幻想蜗身水源剧场牛奶色的椅子上,膜拜女神降临,大口呼吸曾经的名导的气味,并驽钝地分析:葛雷戈之为机器人,平田织佐漏失了什么,切割了什么,又完成了什么。
-
特别企画 Feature
双语争锋 华美傲世
所谓的「比利时文学」,应该说是法语与荷兰语(法兰德斯)两种文化构筑出来的,各自拥有丰厚的底蕴与优秀的作家。如以法语写作的梅特林克、罗登巴哈、李维史陀、尤瑟纳、乔治.西莫农等,在法语文坛亦备受尊崇。而坚持以法兰德斯语写作的雨果.克劳斯,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
特别企画 Feature 独家专访尼德剧团导演
杨.洛华兹:剧场是创作者与观众进行能量交流的场域
享誉欧陆的剧场导演杨.洛华兹,将在十月带著尼德剧团的知名作品《伊莎蓓拉的房间》首度造访台湾,为台湾观众呈现一场观照人类历史的表演视觉飨宴!本刊编辑趁七月时采访2013亚维侬艺术节之便,专访了亦在亚维侬演出新作《七十六号市集》的杨.洛华兹,请他一谈对艺术与剧场创作的种种思考。
-
纸上读剧 Playwright & Reader 《醉后说爱我》剧作家卡瑞.邱琪儿 以笔为剑的剧场女侠
广泛的关怀、深厚的学识、锐利的角度及令人难以捉摸的神秘创作技巧,使得邱琪儿成为当代最令人心服的女性剧作家。在三十年多后的今天,她的剧本仍在各地前卫剧场频繁上演,也再度看到纽约百老汇精心重演《顶尖女孩》,佳评如潮,一票难求,才会发现,邱琪儿可能不仅是当代最令人心服的女性剧作家,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剧作家。
-
特别企画 Feature
达辛妮亚.朗法德:只要能引发笑点,就可以讨论议题
出生于纽约,达辛妮亚.朗法德(Dulcinea Langfelder)曾受教于舞蹈大师保罗.山纳萨度(Paul Sanasardo)、欧丁剧场导演尤金诺.芭芭(Eugenio Barba)、知名日本演员笈田胜弘(Yoshi Oida,彼得.布鲁克的长年工作伙伴),以及默剧大师艾田.德库(tienne Decroux)。她自学连环图画,以了解动画制作的基础,而巴黎街头就是她歌唱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