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令
-
艺号人物 People 中国剧场导演
王翀 从镜像中解构到互动
作品《中央公园西路》甫在五月来台,接著《雷雨2.0》又将在八月初「降临」,中国新世代剧场导演王翀带来的是中国剧场的新思考。他发起了「新浪潮戏剧」,对剧场的现实主义与整体国情的粉饰太平,提出质疑。他一方面在舞台上,一面演出一面拍摄一面投影,质疑剧场的虚拟与真实;一方面透过网路「2.0」的概念,对经典文本重新诠释,甚至解构。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中国
四条路线 钱潮中摸索创作之路
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剧场发展也是超乎想像,创作人才虽不乏出头机会,但「钱」味弥漫的剧场产业,创作理想也是挥洒不易。归纳起来,年轻创作者可以有四条路线来起步,一是透过艺术节平台发表创作,二是加入演出公司开展事业,三是自行创业以巡回演出赚回本,四是在院团体制与个人路线间找特色辟战场。
-
焦点专题 Focus 变数多为隐忧 弹性大是出路
小剧场登陆出击 调整心态正视市场
台湾小剧场五年多前以集体出击的方式登陆演出,以原创性及精致度惊艳大陆观众。但整套输出的模式,多少因成本过高难以回收,令人裹足不前;但近期发展出的两岸混血制作模式即「台湾的创意与技术+大陆演员与制作班底」,或可是未来的可能出路。在台湾商业大剧场纷纷西进、中国内地商业小剧场又纷纷兴起的双面夹击现状下,向来爱玩成性的台湾小剧场工作者,是否也该调整心态,开始正视进军内地的可能性,并非出国比赛的邀演性质,而是经营市场的长期抗战。
-
特别企画 Feature 纪事一:跨过海峡,寻找新舞台?(之二)
另辟战场,寻找更完满的可能
中国的「商业小剧场」如火如荼蓬勃发展,是否也可能打造台湾小剧场西进大陆的春天?台湾小剧场的创意实验个性,是否可能在对岸获得共鸣?这几年来小剧场赴大陆演出的机会颇多,面对完全不同的观众,是挑战也是打磨作品更成熟的契机,虽然面对经费拮据与交流匆促的事实,但仍然累积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回顾与前瞻-他山之石-中国篇
硬体飞速发展 软体有待跟进
中国表演场地的发展,呈现硬体飞速发展、软体需求不足的现象,而且大城市与其他地区的表演场次失衡、场租票价等过高、观众素质待改善,都是明显的问题,相较之下,台湾两厅院的软硬并重的经营模式,与多年以来培养出来的良好观众素质,较之于对岸,仍有软体上的领先;只是,这样在精致度上的领先还能维持多久?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经验篇
他们走出另类舞台 案例一
从企业训练讲师到在家教育的推手,黄夏成回顾一路的剧场相关训练,慎重感性地说,大量的阅读让他勇于思考「有没有新的可能性」,而扎实的身心训练又让他在授课时能打破学生的许多既定惯性,这两者可说是他自行创业的成功基础。
-
特别企画 Feature 最被观望的另类展演空间
艺文之星,抑或是艺文之悻?──华山文化园区重新开放
曾是艺术家自主管理,绽放无数创意生机的台北华山艺文特区,在文建会收回管理,空洞的「艺文之星」计划无疾而终后,又在去年底重新开放,但是主管机关对未来的规划讳莫如深,让人对这块曾是艺术家论剑的所在的未来,既期待又怕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