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国家大剧院(刘小令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两厅院20周年欢庆系列 回顾与前瞻-他山之石-中国篇

硬体飞速发展 软体有待跟进

从中国剧场的失速发展 看台湾剧场的优劣势

中国表演场地的发展,呈现硬体飞速发展、软体需求不足的现象,而且大城市与其他地区的表演场次失衡、场租票价等过高、观众素质待改善,都是明显的问题,相较之下,台湾两厅院的软硬并重的经营模式,与多年以来培养出来的良好观众素质,较之于对岸,仍有软体上的领先;只是,这样在精致度上的领先还能维持多久?

中国表演场地的发展,呈现硬体飞速发展、软体需求不足的现象,而且大城市与其他地区的表演场次失衡、场租票价等过高、观众素质待改善,都是明显的问题,相较之下,台湾两厅院的软硬并重的经营模式,与多年以来培养出来的良好观众素质,较之于对岸,仍有软体上的领先;只是,这样在精致度上的领先还能维持多久?

一如中国的所有事情一般,在剧场这个领域,也是硬体飞速发展、软体急速呈现需求不足的状态。在上海与北京,据统计,座位数在千人以上的中大型剧场约有十座之谱,而因应奥运与世博的举行,北京国家大剧院等超大型场地也陆续落成。

但,剧场硬体的兴旺,并不代表整体剧场环境水准的提升。

状态两极  剧场票价偏高

演出场次明显失衡,在上海、北京、广州近三年的全年演出场次都过万,接近全中国当年演出场次总数的一半;但在正规场地数量有限的限制下,造成了高昂的使用费,也增加了演出成本,这种成本的增加最终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在中国大城市的演出市场中,表演艺术有著先天高票价的门槛,无形中也助长了部分剧院对资源和市场的独占甚至垄断态势。

以北京为例,北京最好的室内剧场如保利剧院、天桥剧场、世纪剧院与首都剧场等,场租都在一晚人民币四万元左右,远远高于国外同类场馆。

其中首都剧场的招牌效应相当明显,除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自制剧目外,许多外地剧目或国外剧目在北京演出时,也会把首都剧场视为目标舞台,这次《暗恋桃花源》在北京演出,就选择首都剧场作为首演的场地。天桥剧场则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的属地,此地常常可以看到不俗的国外舞蹈和戏剧作品,很多正式外交文化交流的演出都选择此处。另外保利剧场则是属于军方的场地,许多中国国家内地的大型原创音乐性或是歌舞剧目都在此处演出,如《长生殿》在北京演出时便是选择此处。另外将于二○○七年中启用的北京国家大剧院,更是耗资人民币二十六亿的超豪华场馆,场地大小相当于一点五个小巨蛋。

但另一方面,中国除了这些豪华的官方门面外,大部分剧院演出设施落后、管理不到位、服务水准低,普遍处于惨澹经营甚至入不敷出的状态。

年年上修的经营指标  让成本居高不下

在中国,演出剧场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有体制,历来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所不同的是剧场的上级管理者是不同的国家部委、机关、部队或地方机关委局、国有大型企业,因此,剧场经营的特点是在上级领导下的独立经营方式,几乎所有的剧场都有上级管理单位,正因为如此,剧场的经营总留有承包经营的痕迹。剧场经营者制定的全年收入计划也就必须考虑上面的指令性「指标」,也就是业绩,如座落在王府井的东方先锋剧场,一年就必须上缴管理单位国家话剧院五十万人民币,另外还须上缴房屋税二十七万多人民币,区区一个只有三百个位置的小剧场,光是指标就如此沉重,更遑论其他硬体与人事费用。

在指令性指标下达方面,所有的剧场上级管理部门会出奇地一致,就是年年上调指标,没得商量。上调指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剧场大修及设备更新的费用增加;二是对管理效益的狭义理解:指标节节攀升才能体现成绩。至于下面如何完成?抱歉,那是剧场经营者的事。

不断攀升的指标压到经营者的身上,就只能用两种方式「化解」,一是增加剧场的利用率;二是增高剧场租用的租金。增加剧场的利用率需要下工夫、费力气、花成本,而且受限于好的剧目不多,因此,剧场经营者更愿意通过提高租金来落实完成指标。其结果就是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社会媒体抱怨乃至批评剧场场租太高,让演出票价居高不下。

如北京,今年三月北京市人均月收入预计将突破人民币两千元,而一场小剧场话剧的门票就要花八十至一百八十人民币(比台北的票价不遑多让!),占人均月收入的4%到9%,首都剧场和其他大剧场的门票价格更要占到北京市人均月收入的10%到25%;我今年九月在上海话剧中心参演亚洲当代戏剧节时,也很惊异于小剧场便要人民币一百至两百间的票价,不难看出,目前在中国看戏,只能是少数人的选择,不是白领或是菁英的文化消遣,就是官方拿来做业绩的标的。

大堆头空热闹  台湾精致经验应主动出击

在此状况之下,在中国,较为少见主题明确而有趣的剧展(如诚品戏剧节或是两厅院每年的新点子等),多半都是大堆头而主题模糊的剧展,如每年五月的「北京国际戏剧季」等,十几台大而无当的所谓原创剧目;对于观众的教育与培养也较为不在意,常可看到观众在场内堂而皇之地拍照摄影,而剧场的要求竟然只是「请勿使用闪光灯」,之于剧场工作的智慧财产权与演出秩序尊重还是有待改进。

因此相较之下,台湾两厅院的软硬并重的经营模式,与多年以来培养出来的良好观众素质,较之于对岸,仍有软体上的领先;只是,这样在精致度上的领先还能维持多久?

拿一个最浅而易见的市场数据,《歌剧魅影》在台湾演出时,六十三场的演出就已打破台湾演出市场的纪录,但光是在上海,《歌》剧便演出长达九十七场,在这样庞大的市场诱因,兼之中国与多国都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利多下,许多国际性节目会更愿意往中国走;另外也因国际性交流的机会增多,中国年轻剧场工作者,会更有机会培养国际性的经验与视野,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市场部专案经理张婳婳,年仅二十六岁,便有主筹两届「亚洲当代戏剧季」的经验,接待过十余国演出人员,日前更与加拿大史密斯.甘尔玛剧团跨国合作《鲁迅.RAR》,进行两地长达半年的合作计划。这样的国际经验与视野,在台湾同辈的艺术行政工作者中都十分少见,长远来看不容小觑。

因此,两厅院如何主动走出去,将多年来培养的精致原创剧目,找到与彼岸适合的合作管道,不仅可以解决台湾演出节目过多却都昙花一现,让年轻剧场工作者苦无反刍作品机会的困境,也是为未来两岸可能共有的华文戏剧市场找到互补短长的可能。

 

文字|刘小令 剧场工作者与策展人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北京国家大剧院

▲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总建筑面积14.95万平方公尺,预计2007年7月投入使用。

▲主体建筑呈「巨蛋」形,分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公共大厅,可容纳9.1万人。

▲国营模式,未来将作为奥运期间之重点表演场地。

北京首都剧场

▲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属的专用演出场所,位于北京繁华市区王府井大街,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1954年。

▲加上人艺小剧场和人艺实验剧场,每天进出的观众约为1600多人。

▲国营模式,经典剧目有《雷雨》、《茶馆》等,每年有三至四出自制新作。

上海大剧院

▲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南临人民大道,西沿黄陂北路,东临市政大厦,始营运于1998年。

▲共有三个剧场,大剧场1800座,分为正厅、二层、三层楼座及6个包厢。中剧场750座,小剧场300座。

▲国营,但自负盈亏。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由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歌剧院等六个独立法人单位组建而成,实施集团化管理。

▲代表性制作有《狮子王》、《暗恋桃花源》。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位于安福路288号,近武康路、华山路。整座大厦共十八层,高63.8米,建筑总面积近15,000平方米。建立于1995年。

▲剧院观众容纳数为艺术剧院530名、戏剧沙龙300名、D6空间300名。

▲由黄佐临担任首任院长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1957年成立的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成立。在中国率先实行「制作人为中心」的创作机制。由九楼以上的办公楼出租收入来维持日常行政营运,每部剧目自负盈亏。

▲代表性作品有《www.com》等,并策划亚洲当代戏剧节等。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