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大陆演员扮演台湾人演出的混血版《收信快乐》,票房口碑双赢。(刘小令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台湾剧场 前进中国刮「台」风 变数多为隐忧 弹性大是出路

小剧场登陆出击 调整心态正视市场

台湾小剧场五年多前以集体出击的方式登陆演出,以原创性及精致度惊艳大陆观众。但整套输出的模式,多少因成本过高难以回收,令人裹足不前;但近期发展出的两岸混血制作模式——即「台湾的创意与技术+大陆演员与制作班底」,或可是未来的可能出路。在台湾商业大剧场纷纷西进、中国内地商业小剧场又纷纷兴起的双面夹击现状下,向来爱玩成性的台湾小剧场工作者,是否也该调整心态,开始正视进军内地的可能性,并非出国比赛的邀演性质,而是经营市场的长期抗战。

台湾小剧场五年多前以集体出击的方式登陆演出,以原创性及精致度惊艳大陆观众。但整套输出的模式,多少因成本过高难以回收,令人裹足不前;但近期发展出的两岸混血制作模式——即「台湾的创意与技术+大陆演员与制作班底」,或可是未来的可能出路。在台湾商业大剧场纷纷西进、中国内地商业小剧场又纷纷兴起的双面夹击现状下,向来爱玩成性的台湾小剧场工作者,是否也该调整心态,开始正视进军内地的可能性,并非出国比赛的邀演性质,而是经营市场的长期抗战。

就如中国电视频道上,以港台腔作为时尚标志般,早些年,在中国的舞台市场、尤其是小剧场方面,来自港台、尤其是小剧场文化盛行的台湾作品,几可说是某种品味与质地的保证;但近年随著京、沪两地所谓商业小剧场环境的兴起,相较于内地以压低硬体与人员成本作为营利保证、又以喜闹剧作为通俗标榜的的所谓「小剧场」,讲求精致与原创的台湾小剧场反而变成了某种尴尬的产品。

台湾小剧场集体出击,创意新鲜惊艳大陆

 这故事,要从五年多前开始说起。

 二○○三年的冬天,北兵马司剧场举办了一个剧展,其中有五出来自于台湾,从外表坊、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金枝演社等,中生代当红的团体皆囊括其中,还有由万芳、夏靖庭主演的《收信快乐》等,虽然当时受限于邀演因素与宣传等等限制,但由于节目本身组合的新鲜感,还是在北京所谓的小剧场死忠观众群中掀起某种话题与热潮。

 当时,北京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小剧场市场,寥寥可数的品牌指标大抵只有孟京辉(创作者)与人艺小剧场(演出场地),而在节目上尚称新鲜与全面的台湾小剧场大举展演,的确让向来心中对台湾剧场产品只有表演工作坊的中国观众大为惊讶与惊艳。

 而对于向来以取悦补助单位、亲友观众为优先的小剧场创作者来说,在彼岸演出时,由于一切从零开始,内地观众在观赏上所给予的直接反应,其实是非常新鲜与健康的,因为,这可以提醒这些长年被补助政策所惯坏的创作者,「什么是市场,什么是观众」。

 台湾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创作者处境其实相当尴尬,在老一辈创作者未退位、台湾剧场硬体资源又有限的状况之下,根本很难有大剧场演出的制作经验与品牌累积,再加上台湾许多导演中心制的大剧团本身根本也未有完善的接班计划安排下,年轻一代若能善加利用相对较小的语言障碍与交通成本(想想去北京跟去亚维侬的机票成本差异吧),利用内地另辟战场,其实不啻为一条活路。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