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瑜
中央通讯社文化组副主任记者
-
焦点人物
为台湾剧场打造一个不漏水的桶子 马天宗在百老汇学到的3件事
大学念的是核子工程,却因为对剧场的热爱,飞到美国深造,一头栽进音乐剧的领域,数十年来为国内引进活水,多方牵线,成功推出包括多档脍炙人口的好戏。马天宗说,团队合作才能让一出音乐剧有机会达到完美。
-
焦点专题 Focus
台湾首代女性操偶师江赐美
历经内台、卖药团、外台到文化场等不同布袋戏发展阶段,江赐美本人就是一部台湾布袋戏发展史,见证了台湾布袋戏的兴衰。
-
特别企画 Feature 年度现象04
新世代崛起!台湾年轻指挥家国际崭露头角
一座小岛,无数人才,但也因为台湾太小,所以还要更好。台湾古典乐坛近年被雅称为「指挥之岛」,许多年轻指挥勇于离开台湾,在国际上闯荡,或持续参加大赛,或在小乐团担任要职,或在大型乐团担任助理指挥,都能勇敢前行,找到立足的第一座堡垒。 指挥一字排开,林勤超曾于2016到2018年担任德国迈宁根剧院首席驻院指挥,2018到2022年则担任德国雷根斯堡剧院暨雷根斯堡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去年9月重返迈宁根剧院,继续与熟悉的乐团团员一起工作。吴曜宇是继指挥家吕绍嘉之后,唯二拿下法国贝桑颂指挥大赛首奖的台湾音乐家,也拿下香港国际指挥大赛银牌,去年刚卸任NSO国家交响乐团协同指挥,于去年12月上任高雄市交响团乐团驻团指挥。
-
特别企画 Feature
关于那些文字的重量
「在浮华的世界里,自己心里有一片执著的天空,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这是已故音乐家也是好友黄瑞芬(ZOE)恒常的信仰,她的文字感既口语又轻盈,但是背后是她对文章主题的再三咀嚼,承载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极度眷恋。 ZOE是台湾唯一得过比利时伊莉莎白国际声乐大赛铜牌奖得主,演唱机会减少之后,她以文字取代声音,书写她对艺术、经典、人文的品味。每一个篇章都是一个个精巧优雅的音乐盒,或有小小芭蕾舞者在旋转,或是小钢琴闪著金光,那些文字背后的世界,是ZOE对美的坚持。 ZOE骤逝之后,《PAR》的编辑群们很快地整理集结ZOE曾经在杂志中发表的25篇文章,就像是25个造型不同,材质不同的音乐盒,每个都让人爱不忍释。 她说舒伯特的音乐就像是「清澈的小溪」,有时旁边有著死神与少女手牵手在散步;荀贝格的音乐像是一位穿著老式西装的绅士,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惊奇。是的,她像个向导,用她满满的想像力带著我们穿越重重门槛,自然进入古典音乐神奇的世界,认识人生,体会美。 《PAR》是老朋友,翻之阅之乐之,为我多年的新闻工作带来许多硬知识;《PAR》也是新朋友,常常给我极度不可思议的奇想世界。 谢谢ZOE跟《PAR》,我们得以看见那些表演艺术的重量。
-
焦点专题 Focus 《代孕城市》作曲家暨导演郭贝尔
我希望以作品与观众眼神交换
即将于八月来台演出的《代孕城市》,是郭贝尔一九九四年时应法兰克福城市与德国青年爱乐乐团庆典委托而作,是他第一个大型管弦乐作品,迄今已在多个城市演出过。郭贝尔说:「我发现『乐团』及『城市』两者之间,有些时候是非常类似的,就像不同演奏群相互抗衡、在不同美学层次中相互碰撞一样,以不同经验寻找可能性并且与观众交流。」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观察之一:《梦想家》事件让文化议题登上政治舞台
文化人怒火引爆 总统候选人首度面对提问
「建国百年」的一出国庆晚会《梦想家》音乐剧,引爆了文化界长期以来对政府文化政策的不满情绪,由一群艺术家与社团、协会所组成的「文化元年基金会筹备处」发起「终结百年烟火,开启文化元年:艺文界对台湾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连署活动,在面对舆论及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双重压力之下,文建会主委辞职下台,三党总统候选人也破天荒接受文化界提问,文化议题终于登上政治舞台,但这只是开端,文化人的监督仍须持续!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现象观察之一:文创产业发展新纪元
法源依据确立 文创产业正式起跑
今年年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在历时七年后终于完成立法,也让文创产业正式有了发展的法源依据,得以吸引企业的投资加入,象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阶,某种程度乐观解读,也可代表政府对于艺术文化的重视。
-
艺号人物 People 自信与愉悦的耀眼光芒
慕特接班人─小提琴家希拉蕊.韩
说是慕特的接班人,好像有点预言过早;但说起早熟的音乐事业与亮丽的外型,希拉蕊.韩的确与慕特有几分神似。知名乐评Terry Teachout在《时代》杂志中赞扬:「希拉蕊.韩是当今美国最杰出的新生代古典音乐演奏家」的确,希拉蕊.韩的演奏有著细微的音色变化,纤细的音乐特质,演奏中仿佛有著一股神秘感,有时候聆赏音乐时的感动,往往来自一种说不出的氛围,希拉蕊.韩身上似乎正具备这种艺术特质。
-
特别企画 Feature
十指缠绕化浪漫琴音
叶绿娜的双手白皙细小,魏乐富则寛如巨掌, 两人在双钢琴上的演出,更是恰如其分地分配一、二声部,一抬头,一个眼波流转,自然看见了两人的默契。